博物馆研学游 | 踏波炼海 煮海为盐

浏览量
作者:俞晨星
全文1,042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盐,人类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但凡离开了食盐的调味,绝大多数的食材都将会失去“灵魂”。要么淡而无味,要么难以下咽。简单地说,没有了盐的存在,“美食”二字或将不复存在。

图片

图片

在我国的食用盐生产中,有 10%来自于海盐。南通边江临海,一度以生产海盐为傲。随着时代变迁,那些个“老传统、老工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海盐的生产在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下,几近失传!走进“最后一片盐田”,传承、感受家乡的传统民间工艺,让青少年了解知悉南通的“产盐文化”刻不容缓。

图片

10 月 3 日,南通博物苑联合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开展了一场探访“煮海为盐”的研学活动,来自朝晖小学的 40 位江海小记者们参加了本次活动,大家将亲眼见证家乡的传统产盐工艺。

图片

一个多小时的奔袭,大巴在乡间小路停稳,小记者们纷纷下车。现实与理想似乎存在一定差距,没有那一汪汪的五颜六色,也并没有想象中一望无际的盐海。眼前的一切,看似平庸无奇,除了夹带着一丝咸味的空气,还能勉强让人联想到盐,与其说这是盐场,还不如称之为盐碱地!

图片
有时候,眼见也未必如实,科学是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探寻本质的!在考古专家金爷爷的解说下,小记者知道了原来这片“盐碱地”里,可蕴含着大的学问!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金爷爷告诉大家,吕四自古是产盐地区,产盐历史可以追溯到 2000 年前。一百多年前先贤张謇把江南的板盐制作工艺带到了这里。后来,随着我国盐产量的增加,加之海盐的制作流程繁冗复杂,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再去继承这一民间传统工艺,因而绝大多数的盐场已然荒废。本次大家所探访的,也是整个启东地区尚留存为数不多的民间盐场之一。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在这片泥泞的土地上留下足迹的可不仅是小记者们。金爷爷带领着大家依次参观了板晒制造的工序,盐池整理,灌水晒灰区,上水淋卤,加卤晒盐……在金爷爷的引导下,“煮海为盐”四个字化为了盐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劳作的场景,一道道的工序缺一不可,热火朝天的景象宛如时光放映机一般情景再现。在他的讲解下,结晶的究竟是盐,还是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似乎已难以分辨。难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去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

图片图片

用海盐腌制鸭蛋,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不仅局限于听与看,动手实践也非常重要,通过实验观察,可以让孩子更为直观地认知“盐”的作用。

图片图片图片
仅凭一杯“卤水”,泡上新鲜的鸭蛋,半个月后再见,鸭蛋是否真的会变为传说中的咸蛋?这个答案留给小记者们自己去揭晓。
图片图片
探索古老的智慧,传承江海先民吃苦耐劳的精神。既是传承之旅,亦是文化之行!在一次次探求的过程中,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民族自豪感、对大自然的探索之心!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