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研学游 | 踏波炼海 煮海为盐
浏览量
全文1,042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盐,人类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但凡离开了食盐的调味,绝大多数的食材都将会失去“灵魂”。要么淡而无味,要么难以下咽。简单地说,没有了盐的存在,“美食”二字或将不复存在。

在我国的食用盐生产中,有 10%来自于海盐。南通边江临海,一度以生产海盐为傲。随着时代变迁,那些个“老传统、老工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海盐的生产在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下,几近失传!走进“最后一片盐田”,传承、感受家乡的传统民间工艺,让青少年了解知悉南通的“产盐文化”刻不容缓。
10 月 3 日,南通博物苑联合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开展了一场探访“煮海为盐”的研学活动,来自朝晖小学的 40 位江海小记者们参加了本次活动,大家将亲眼见证家乡的传统产盐工艺。
一个多小时的奔袭,大巴在乡间小路停稳,小记者们纷纷下车。现实与理想似乎存在一定差距,没有那一汪汪的五颜六色,也并没有想象中一望无际的盐海。眼前的一切,看似平庸无奇,除了夹带着一丝咸味的空气,还能勉强让人联想到盐,与其说这是盐场,还不如称之为盐碱地!








在这片泥泞的土地上留下足迹的可不仅是小记者们。金爷爷带领着大家依次参观了板晒制造的工序,盐池整理,灌水晒灰区,上水淋卤,加卤晒盐……在金爷爷的引导下,“煮海为盐”四个字化为了盐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劳作的场景,一道道的工序缺一不可,热火朝天的景象宛如时光放映机一般情景再现。在他的讲解下,结晶的究竟是盐,还是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似乎已难以分辨。难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去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
用海盐腌制鸭蛋,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不仅局限于听与看,动手实践也非常重要,通过实验观察,可以让孩子更为直观地认知“盐”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