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翻飞编织东方美学传奇 | 第四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让千年绳结远销欧美
端午将至,艾草飘香。海安的大街小巷飘着粽香,也飘扬着五彩绳结。刘氏中国结第四代传承人刘丽通过一双巧手,将在指间穿梭的丝线串联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让跨越百年的技艺绽放新辉。
今年,南通绳结(海安绳结)入选南通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走进刘丽的绳编世界,看古老绳艺如何以“守艺人”的匠心、“创艺人”的巧思,在江海文化与民俗记忆的交融中活态传承。
从黔地到江海,四代接力书写非遗传奇
几十年前,在黔南的深山中,刘丽的曾外祖母以编绳为生,用一双巧手编出了一家的生计;2025年,在江海之畔,刘丽手中的丝线同样穿梭不息,却让编绳远渡重洋,在新加坡、韩国的橱窗里闪耀。
一串五彩绳,绳结间藏着四代人的故事。
故事始于黔南。刘丽的曾外祖母是这门绳编技艺的奠基者。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她凭借一双布满老茧的巧手,自学手艺,以绳为生,维系着家庭的温饱。
刘丽的外祖母刘钟顺是刘氏中国结第二代传承人。她幼年在母亲身后学习编结,更以灵心巧思大胆改良,她让绳编更精巧、纹样更丰富,逐渐在贵州当地赢得了口碑。
20世纪80年代,刘丽的母亲庭裕秀远嫁海安,也将这门手艺带到了黄海之滨。
“结要打得活,线要捻得匀。”刘丽五岁前的贵州记忆,是外祖母用布满老茧的手一缕一缕地轻拢慢捻。在她印象里,每逢苗族的传统节日,外祖母都会带着自己编织的双耳结、双攀圆结去赶集,一到集市上总是被一抢而空。“那时只觉得好玩、好看,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接下这个手艺。”
2012年成为关键的转折点。已在海安生活多年、做了母亲的刘丽,内心对绳编技艺的眷恋与责任感日益强烈。那年,刘丽专门回到贵州,从线绳的挑选到色彩的搭配,从基础的捻线到复杂的打结,像一个虔诚的小学生跟随外祖母身后重新学习。
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一丝一缕都镌刻在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的审美意趣里。然而,传承不等于守旧。刘丽敏锐地看到传统大红中国结的局限:色彩单一、体积较大、应用场景狭窄。
“这么美的结,只能挂在墙上吗?如果将中国结变‘小’,岂不是会有更多的市场。”她思考着。“曾外祖母用绳结撑起一个家,外祖母用大红蝴蝶结开拓市场,而我要让老手艺讲新故事。”
创新的火花开始迸发。2022年,她将编织大型中国结常用的5号、6号粗绳,转变为更细腻的股线。从三股、六股到九股,不同股数的丝线交织,也呈现出或温润、或闪耀、或挺括的丰富质感。
她努力在丝线缠绕中寻找传统与时代的平衡点:挖掘海安本地“端午‘认干妈’系五彩绳”的习俗,将蕴含“金木水火土”五行哲学的五彩丝线融入设计;大胆地将家传的古老技法与现代审美潮流结合,巧妙构思出粽子、小柿子等充满吉祥寓意的造型,让小小绳结成为承载民俗记忆的“活化石”;绳结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红挂饰,而是演变为更加适配于现代生活场景精巧的项链、手链、车饰……
百种结法组合创新,指尖翻飞重构东方美学
“绳编的基础是100多种基本结,双钱结、盘长结、蝴蝶结……每种结都有独特的‘形’与‘意’。”在刘丽的指尖翻飞缠绕间,不出一会儿,气韵生动的虎头绳结横空出世,惟妙惟肖的“万‘柿’如意图”跃然眼前。
走进刘丽的工作室,仿佛踏入一座绳结的世界。丝线粗细不一,色泽各异,墙上悬挂着百余种结法图谱,案头陈列着造型各异的创意作品:端午主题绳结缀着迷你粽与艾草香囊,韩国韩服娃娃颈间系着改良版蝴蝶结,甚至还有为灵隐寺定制的禅意挂饰。
在老客眼里,刘丽的作品,从车饰、包饰到珠宝包装,既有传统结式的庄重,又有现代设计的灵动,能真正“戴”进日常生活。
在创作台前,刘丽展示了她的设计理念:为玉石配绳时,她选用咖啡色丝线缠绕墨绿股线,凸显玉器的温润;设计现代饰品包装绳时,则大胆采用撞色搭配,赋予“柿柿如意”“福禄双全”等美好寓意。
“传统中国结太大,我把它‘拆解’成更轻盈的造型类、创意类产品。”这种“古法新用”的智慧,让绳编从节庆符号演变为时尚单品,广泛应用于车饰、包饰、珠宝包装等领域。
对她来说,丝线独特的材质本身也是创新的画布。
2022年,绳编技艺和南通非遗蓝印花布开始了合作,她带领团队将编织绳饰点缀于靛蓝布面,为平面织物增添了立体浮雕般的层次,两种非遗在碰撞中相互辉映。
“让非遗活下去,先要让它动起来。”创新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与共享,刘丽深谙此道。线上,她在抖音、小红书直播教学,粉丝通过镜头见证一根绳的“72变”;线下,她将非遗课堂带进南通理工大学、曲塘高级中学和多所幼儿园,3000余名学生成为“小小传承人”,感受绳结里的文化温度。
当得知海安有位下肢残疾的小姑娘遇生活不顺、一蹶不振时,刘丽亲力亲为地教授,让她不仅通过编织实现了自食其力,还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
当前,她创立的“原料+培训+回收”加盟模式,4500名学员遍布新疆克拉玛依、海南、云南、山东、河南等地,其中170余人成长为能独立创作的匠人,南京、延吉、上海也已开设了实体加盟店。
从课堂到国际T台,“非遗+”绽放时代新姿
短短数年间,刘丽的绳结事业悄然跨越山海:新加坡市场对蕴含端午文化的五彩绳情有独钟,订单源源不断;因代购结识的韩国客户,则指定其改良版蝴蝶结作为韩服娃娃的点睛配饰,让东方美学在异国不断焕发光彩。
2020年的疫情给蒸蒸日上的海外业务带来冲击,出口订单急剧下降。面对经营困局,刘丽果断转向内销市场,积极通过互联网拓展客户。
正是这一转型,让绳百编技术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在抖音直播间里被更多人“看见”。
随着线上渠道的打开,绳结技艺的生命力在国内市场得到充分验证。高考季,承载着“金榜题名”期许的特色绳结,一周内销量轻松突破五六百件;端午前夕,百份定制“开光”礼盒整装待发,将传统节庆的祝福送往千家万户。线上线下渠道合力,日均销量稳定在百余件。
市场的积极反响也推动了产品定位的多元化。
刘丽的作品从几十元的日常手绳,拓展到数千元精心打造的定制主题高端礼盒,开始批量进驻杭州灵隐寺、金山寺等著名文化地标,绳结蕴含的禅意与古刹的庄严相得益彰,成为游客带走的独特“祈福记忆”。与此同时,深圳水贝的珠宝商们也敏锐地捕捉到绳结的文化价值,将其与珠宝巧妙结合,为奢华饰品增添了一份独特的东方韵味。
“今年要建线下非遗沙龙,让年轻人亲手触摸绳编技艺。”刘丽深知,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后继有人。
为此,她不仅自己创业开拓市场,更积极投身于技艺的传播。在她的线上直播间里,4万粉丝通过镜头见证绳结的诞生;线下她走进学校社区,多名学生通过非遗课堂接触绳编;同时带领海安妇女组成编织团队,让海安绳结远销东南亚及欧美,成为“指尖上的国际语言”。
海安绳结证明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依然拥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让技艺的传承有时也呈现出动人的循环:这门从贵州起源的技艺,在江海之滨发展壮大后,如今又回哺故乡。
近期,来自贵州老家的表妹专程到海安向她学习绳编。“外婆89岁了,有些复杂的结法已经记不清了,但她常说‘绳子编得牢,文化才能传得远。’”刘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