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历史上的高温天气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八年(1743)夏季是中国历史上最炎热的夏天之一,北京地区最高气温相当于44.4摄氏度,极端高温导致华北地区超万人死亡,被气象学界称为“15—19世纪最严重的高温事件”。乾隆八年夏季的高温事件是由法国传教士哥比(A.Gaubil)通过酒精温度计实测记录的,7月25日北京气温高达44.4摄氏度。史料描述“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仅7月14日至25日北京及近郊便有11400人因中暑或脱水死亡。高温还导致农作物绝收、水源短缺,水价暴涨至“一斗百钱”,社会秩序几近崩溃。当年的高温天气,华北、华东地区均受较大影响。南通虽滨江临海,但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夏季也比较炎热,南通地方志也有乾隆八年夏酷热、大旱的记载。
嘉庆十九年(1814),通州、扬州地方志均有当年夏大旱、酷热,河尽涸的记载。
道光二十三年(1843)夏旱,酷热。
同治十二年(1873)夏旱,酷热,还引起霍乱在通如地区流行。
民国13年(1924)南通大旱,全年降水量630.7毫米,夏季酷热。
民国23年(1934)南通大旱,夏酷热,35摄氏度以上高温日数达42天,40摄氏度以上4天,7月12日极端最高气温42.4摄氏度。全年降水量622.5毫米。
1959年夏酷热,干旱。当年南通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在38摄氏度以上。7月14日至8月29日,如皋县连续47天,总降雨量只有20毫米,并出现连续16天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炎热干旱天气。
1966年8月,如东县极端最高气温38.6摄氏度。
1971年,大旱,夏酷热,全年降水量688.2毫米。
1978年,大旱,夏酷热。7月9日气温高达38.2摄氏度。当年降水量641.3毫米。南通地区平均每年有15—20天的时间,称“梅雨”期,一般每3年还会出现一次“空梅年”。1978年梅雨天气(大气环流形势)仅出现两天,成为“空梅年”。故该年的高温天气来得特别早,时间也比较长。
1983年,大旱,夏酷热。
1988年7—8月,如皋县连续高温干旱,降雨量小于10毫米,最高气温35摄氏度以上的天数达17天,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造成秋粮作物大幅度减产。其他各县高温天气情况也基本相似。
根据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气象资料分析,南通地区夏季极端最高气温高于30摄氏度(含30摄氏度)的日数年平均为58天,高于35摄氏度(含35摄氏度)的为3.2天。最热的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为27.3摄氏度。最热的旬为7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8.1摄氏度。37摄氏度以上的酷暑日约8年遭遇一次(参见2000年12月第一版《南通市志(上册)》第150页)。
2003年8月上旬,南通地区极端最高气温为39.1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