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郭可守的手抄本《酝花盦诗稿》

浏览量
作者:赵一锋
全文1,967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2005年10月南通市文联出版《酝花盦诗稿》,作为当年江海文库中的一册,该书收录了如东诗人郭可守(1916—2005)的191首诗。2021年笔者朋友偶然发现并购得一郭可守手抄本《酝花盦诗稿》,仔细阅读与正式出版的诗稿有较大区别,且是当年给江苏省委首长的呈阅稿,意义不同于一般。
上面所说这本手抄《酝花盦诗稿》成书于何时?从诗稿样式看,封面是毛边纸,内芯用现代稿纸,多种版本稿纸混用,显然是作者经济拮据,拼凑着用的。诗稿用细线传统方法装订,整体十分古朴。文字用钢笔书写,按从左到右、上下横行的现代格式,书写端庄秀丽,最小字似蝇头小楷,也是一丝不苟,足见作者的深厚功底。手抄本收录了郭可守先生诗83首,其中文言诗78首、语体诗5首,外加一篇词话和一篇赋。整本诗稿内的诗作中,最早的是作于1936年的《前七歌》,最晚的是1978年6月的《旅社服务员的情谊》。从时间的下限看,诗稿成书应该是在1978年6月以后,结合郭可守的生活节点,他1979年恢复公民权,1983年彻底平反,推测这本诗稿大约成于1983年,此时诗人重获自由,正酝酿着将一生的诗作整理成集,本意就是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如东诗人汪剑坤先生说在80年代初期见过手抄本《酝花盦诗稿》,不能确定是不是这一本,或许郭可守当年手抄过不止一本,但这一本是目前公开可查的。
这本手抄诗稿为何要呈送给江苏省委首长呢?1983年左右,郭可守获得了彻底解放,多年以来的压抑得到释放,仍是初心不改,正式出版自己的诗集是他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他是将希望寄托在省委首长的身上。为了能使自己的诗稿获得上级首长的青睐,郭可守可谓“煞费苦心”。一是突出了红色题材。诗稿第一篇为《白烈士诗》,白烈士指的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如东马南区区长白桐本。全诗篇幅较长,分为五段,用半文半白的六字句、七字句或者八字句叙述了白桐本烈士不屈斗争、英勇牺牲的事迹。第二首《祭烈士墓》是一首七言律诗,为1957年郭可守在启东中学教书时拜谒烈士墓后所作,歌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以及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怀。第五首《花市街抗敌诗》是一首长篇七言叙事诗,1946年春马塘小学的风琴寄存在丁陈乡,郭可守去取琴,路过花市街,遇大风雨,投宿在街上老翁家,听闻1941年新四军在此击败日寇的故事而作诗。此外,《闻敌寇投降喜而成咏二首》《庆祝抗战胜利观赛灯歌》《闻捷》《送行军歌》《赠刘铁樵诗》等都是抗战至建国初创作的抗日、解放战争题材的诗作,表现诗人对敌伪的憎恨、对革命先驱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二是郭可守以自己的个人经历反映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前七歌》是郭可守1936年至1943年所作,反映了抗战时期敌后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经此乱世,诗人已是家破人亡,最令其心痛的是1938年清明,两个日本兵窜至马塘北沙庄郭可守家中施加暴行,他愤慨作诗“丈夫一生不自保,过乱遑论子与妻”。《感事》《书愤》《有感》《短歌行赠孙铸》《避乱诗三首》《退贼还家》《二月二十四日书事》《避乱后村宿田家》等均是这一阶段生活写照。三是反映了解放区和新中国人民幸福的生活。《赛灯竹枝词》“千家萧鼓喧如雷,闻说城中开大会。陌上街头逢老幼,无人不道看灯来”,描写抗战胜利后如东各镇赛灯庆祝的场景,着重表现了马塘镇的情况。《庆祝南通解放十周年十二首》《通城元宵观灯》《仙岩诗》《西湖岳庙看菊》等也是表现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本诗稿最终有没有送到省委领导的手里呢?从后来的情形推断,并未送达,诗稿本身还在如东,极有可能是郭可守去世后作为废纸流散出去的。
《酝花盦诗稿》最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得以正式出版的呢?此后的岁月郭可守一直为出版《酝花盦诗稿》而奔走,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诗稿。据原县文化馆邓新先生回忆,郭可守“文革”前就已经写了四千多首诗,“文革”中被付之一炬,荡然无存。“文革”中,郭可守认识了时在马塘学校任教的邓新,由邓先生提供纸笔,郭可守默写后交给邓新保存,二十年间共回忆记录两千多首诗。后来郭可守又有一些新作,邓先生也帮其油印保存。1983年恢复自由后,郭可守主动申请加入“江南诗词学会”,常有作品发表于《江南诗词》,1986年出版的《中国当代诗词》和1990年《当代中国诗词精选》都有郭可守的作品收录。可这距离《酝花盦诗稿》的出版还是遥遥无期。1990年,在邓新先生的帮助下,县图书馆为其打印了《郭可守诗词选》,保存了一生大部分作品。2004年10月,南通市文联着手征集郭可守诗词手稿,拟出版作为2005年江海文库的一册。此时如东图书馆正在搬迁,邓新先生已去世近两年,寻找诗稿成为当务之急,在谢骏、於维卿、张惠桓以及邓新女儿邓蓓蓓的帮助下终于找到,陈祥志借出负责付梓选本,2005年10月《酝花盦诗稿》得以正式出版。
正式出版的《酝花盦诗稿》为何与这本手抄本的内容有较大区别?一方面,郭可守一生著作颇丰,可选余地大。笔者猜测,由于编者出于同情,不太愿意再展现过多的苦难,正式稿多收录描写田园风景或者与友人唱和互赠的。如:《后七歌》是1961年郭可守失去工作、返乡劳动,生活困苦又患浮肿病,思念在南通的祖母以及妻女所作,因此《前七歌》《后七歌》等都没有收录。另一方面,这本手抄诗稿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所录诗作有些文学性不高,也不能展示郭可守的诗文素养。目前手抄诗稿已捐赠给县档案馆,一同捐赠的还有1994年浙江东阳二中给郭可守的来信,当时就夹在诗稿中,从内容看是落实政策补发工资的,也印证了这本诗稿一直是在郭可守身边,并未能够送出。
忧愤出诗人,郭可守一生坎坷,一度形同乞丐,遭遇了太多的不幸,或许就是为写诗来到过这个世界,《酝花盦诗稿》2005年8月份出版,天不假年,郭先生在年初就已去世,未能看到自己的作品公开面世。只能说若泉下有知,足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