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村:巧手点亮“七夕夜” 文明实践传新风
执笔绘星河,灯影话鹊桥。七夕佳节前夕,海安开发区石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妇联、工会联合会、关工委、老促会、团委、民政共同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巧手点亮‘七夕夜’文明实践传新风”活动,将非遗手作、文化传承与婚恋新风巧妙编织,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星火。
溯源:一堂穿越千年的七夕课。活动以沉浸式文化课堂拉开序幕。“七夕又称‘乞巧节’,源自星象崇拜与女性祈福的古老习俗。”志愿者以动态沙画演绎牛郎织女传说,结合《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与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大家揭开七夕的文化密码。在“家书传情”环节。妇联邀请青年现场书写“七夕家书”,将“平安喜乐”“岁月静好”等祝福装入定制信封。小唐在信中写道:“从前车马慢,但今天我们用笔墨传递的温度,比微信更让人心动。”
巧手:光影交错中的创意碰撞。灯绘传情,巧手诠释新意,亚克力灯板与颜料、贴纸、LED灯带整齐排列。青年们以“铃兰寄情”“山水知音”“玫瑰星河”为主题自由创作,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来自南通铭錱纺织有限公司的小陈将机械齿轮嵌入郁金香图案,设计出“工业风浪漫”;00后志愿者小李用渐变颜料晕染出“银河鹊桥”,中间点缀着金粉勾勒的喜鹊。“没想到传统纹样和现代设计能这么搭!”
联心:文明实践里的青春交响。活动特别设置“光影茶话会”与“盲盒交换”游戏。青年们带着半成品灯板围坐成圈,在柔和的灯光下分享创作理念。“我画的是‘山水相依’,希望未来另一半能和我共赏四季风景。”石桥村实践站还创新推出“文明信物”计划:志愿者们化作“爱心使者”,赠送慰问品给村内金婚夫妇和困难家庭。村党总支书记王龙妹表示:“这些慰问品不仅是七夕的纪念,更承载着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群众的关爱。”
从沙画演绎的牛郎织女传说,到家书传递的温情祝福;从亚克力灯板上的创意碰撞,到“盲盒交换”的惊喜邂逅,石桥村以七夕为媒,将传统节日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明实践。这场活动不仅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生,更以“青春之力”点亮了乡村振兴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