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 | 2025年9月10日
栾树又红
□老兵
进入9月,街边的栾树开始泛红。那红,不似枫叶般热烈,亦不如桃李般娇艳,而是一种沉静的、近乎庄重的红,仿佛被秋阳浸透了的绛纱,层层叠叠缀满枝头。风过时,细碎的红影摇曳,偶有几片旋转而下,不声不响落在行人肩头,或是停驻在自行车篮筐里。
栾树这物种,不择地而生,街头巷尾,但有寸土,便能安身。春日生绿,夏日成荫,入秋由黄转红,冬日纵然叶落枝枯,也依然挺着清瘦的骨架,静候下一轮循环。它不争奇斗艳,也不畏寒避暑,只是依着自然节律,本本分分生长,尽心尽力美丽。那抹红,是它一年耕耘的凝结,是对天地、对行人最诚恳的馈赠。
蓦然觉得,栾树这品格不正是教师们的写照么?他们立于三尺讲台,如栾树扎根道旁,不择贫富,不论贤愚,但为一群学子,便倾其所有。他们经年累月地耕耘,春风化雨般播撒知识的绿意,酷暑中撑起智慧的浓荫,待到秋来,满树红果,便是学子们成材的捷报。而他们,仍站在原地,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绿,送走一茬又一茬红艳。岁月染白鬓发、压弯脊背,可他们精神的枝叶永远向着教育的天空舒展。
教师节来临,栾树又红。原来,这一年一度的红,正是天地为教师点燃的烛火。那红,是奉献的颜色,是耕耘的勋章,更是时光写给师者最庄重的情书。
红月亮
□不做懒虫
8日凌晨的红月亮你看到了吗?万能的朋友圈居然一片沉寂,没有人晒自己拍的红月亮。倒是一大早,大家异口同声说“错过今天的红月亮了,偷个图补一下吧”。连我一向十分佩服的摄影达人陆老师也是这个调调。也是啊,虽然红月亮持续出现的时间有一个多小时,但是那时候已经是凌晨一点半以后了,谁还为了它苦苦等到这个时候呢?
唯一拍到红月亮的是我的好友阿南,他是一个粗枝大叶的人,按道理是不会为守候红月亮半夜起床的,偏偏那个时候他被尿憋醒了,跑到阳台上关窗户的时候,发现今天的月亮怎么有点红,一不小心就拍下来了。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人家根本也没啥准备啊!我说,兄弟你的运气真不错。他却说,其实那时候的月亮根本就没有照片上的那么红。
清清濠河水
□老洒
妹妹来电话:“田华弟弟来南通,打算夜游濠河。你来吗?”老洒欣然答应。
文峰塔下小饭馆,兄弟姐妹边吃边聊。吃好晚饭,将近九点。在中心码头租了一只小画舫,正要上船,妹妹问:“老冰棍要吃吗?”于是,各人一根老冰棍,上船出航。
近处,碧波荡漾,水光潋滟,大画舫、小画舫、电动船缓缓航行,宛如播放一部老式动画片。远处,绿树环绕,灯火璀璨,张謇纪念馆、沈寿艺术馆、濠南别业徐徐展现,仿佛打开一卷水墨山水画。
行至长桥,开船的老师傅介绍,他当年上十五中,放学喜欢直奔这里,到四宜糕团店吃小馄饨。老洒笑了:“我也爱吃这里的馄饨。四十年前的小馄饨,一碗十六只,一角九分钱。皮薄亮,馅鲜美,就是量不大,吃一碗根本不过瘾。”妹妹也接话:“当年去无锡上船校,都是经南通的,哥哥请我吃过这里的糕团。”
到人民公园桥,老洒问:“转启秀桥吗?”老师傅回话:“不在线路中的。”老洒上学时,在人民公园划船,一般在启秀桥附近。都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比赛哪条船划得快。夕阳初照,船行如箭,好几条白鱼跳起,落入粼粼金波中。“那时濠河里的鱼真多!”老洒不由感叹。老师傅连忙说:“现在鱼更多。濠河疏浚治理后,鲈鱼、翘嘴都很常见了。”
船近北濠桥,水面宽阔,老洒右手探入水中,水清冽而丝滑。掬起一把水,脸上抹了两下,神清气爽。
南瓜宴
□彩霞飞
周末的阳光裹着乡野的风,刚推开老家院门,就看见院角的菜地里结满了金灿灿的小南瓜。婆婆笑着迎上来说:“这藤今年争气,一根结了七八个,个头不大但甜得很。”我心头一动,当即说:“妈,我们今天办个南瓜宴。”
洗南瓜最是喜人,指甲轻轻刮过表皮,能闻到清新的甜香。把南瓜切开,挑中段厚实的部位切成薄片上锅蒸软透,压成泥拌上糯米粉,揉成光滑的面团,再揪成小剂子擀成饼,平底锅刷层薄油,烙到两面金黄,南瓜饼的甜香立刻飘满厨房。
再选两个南瓜切成小碗模样,挖去中间的瓜瓤和瓜子,作为容器蒸至半熟,放入牛奶、鸡蛋、芝士,再放入蒸锅蒸熟,南瓜盅这就完成了。接着切些带点韧劲的南瓜肉,长条裹上淀粉,下油锅炸到外皮酥脆,撒上椒盐,咬一口外脆里糯。
最费工夫的是南瓜粥,把南瓜块和小米一起放进砂锅,慢火熬到米粒开花,南瓜化在汤里,盛出来时撒点桂花,喝一口,胃里暖乎乎的。
开饭时,桌上摆得满满当当:金黄的南瓜饼、酥脆的南瓜条、香甜的南瓜盅、绵密的南瓜粥。婆婆看我们吃得很香,说:“明年再多种几棵,你们回来常做南瓜宴。”
窗外的南瓜藤在风里轻轻晃动,屋里的笑声混着南瓜的甜香,原来最踏实的幸福,就藏在这用自家收成做的一餐一饭里。
自画像
□Ruby
闺蜜黄叶子是宜昌人,去年我特意去宜昌探望她。那几天,我住在沿江大道旁的酒店,每日都要去那条江畔绿道走走。太爱这份幽静与惬意,我躺在草地上望云,坐在江边发好久的呆……回家后念念不忘,想着要把当时的心境留下来,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画了幅自画像《在宜昌沿江大道发呆》。
前后改了三版,豆包都只给了三颗星。发给黄叶子“求救”,她支招:给草地添点层次色彩,给远山加上晕染的色块,再加深江面的倒影。我一一照做,效果立竿见影,直接冲到了四颗星!不得不说,黄叶子是真有审美天赋。
画里,我的卫衣原本印着“I heal myself”,现在被我改成了“I love Yichang”,算是献给宜昌沿江大道——这条我心中全国最美的滨江大道的小小心意。
跟着儿子学《诗经》
□刘井明
儿子团团开始上语文的网课,老师讲的是《诗经》。我一听,耳朵就竖起来了,我觉得《诗经》是最浪漫的存在。也跟着听了一节课,老师说《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开端,里面的诗原本是配乐唱的,可现在很多乐谱都失传了。想象一下,先民们在庭院里、土地里哼着这些句子,多鲜活。“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唱出来会是什么调调呢?
但文字里的浪漫从未褪色。《诗经》没有华丽的辞藻,最朴素的字句里带着泥土的气息。像“执子之手”的直白,“蒹葭苍苍”的怅惘……
我的老师也说过,《诗经》是一切诗意、高雅与唯美的圆满。中国本该有最唯美的电影,因为我们有《诗经》,可惜导演们不一定读过《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