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蛮高! 临期食品以“低价不低质”姿态成为市民新宠
临期食品,“弃儿”成“新宠”
“同样的进口黑榛子巧克力,分量相同,口感也一样,为什么你买的只有7元一块,我买的却是21.5元呢?”这是在市区一家企业工作的何小姐,对闺蜜丽丽提出的疑问。
“你看了包装后面的生产日期了吗?”丽丽笑着说,“保质期还有一个半月,所以,作为临期食品,自然就‘掉价’了。”
临期食品,就这样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区别,在消费者眼中带来了和在售食品悬殊较大的价格差异。
宝妈许女士也是一位既能挣钱、又能攒钱的过日子一把好手,市区不少商超的临期食品专卖部,是她外出逛街购物时的“打卡之地”。
“女儿喜欢吃的一些较为高档的零食,一个月下来花掉好几百元是稀松平常的事,最多时花费过千元。”许女士坦言,“经过精心筛选的同款同质临期食品,那就完全不同价了。我算了一笔账,在保证临期食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采购同类高档零食,我一个月能省下至少五六百元。在确保食品质量过关的前提下能省下真金白银,不香么?”
不得不说,近几年来,临期食品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商超和专卖“折扣店”里“遍地开花”,从无人问津走向了大众视野的中心,不夸张地说,昔日不受人们待见的“弃儿”,如今却成为人们的“新宠”。
更让人关注的是,除了线下销售日渐升温外,线上销售同样不遑多让。
“原价三十多元的真空包装提拉米苏,现在只要七元!库存不多,家人们赶紧下单,错过等一年!”在一些直播间里,主播们激情满满地介绍一些临期食品,类似场景屡见不鲜。
一家网购平台上,临期的康师傅“好汤系列”泡面,甚至能低到17元24包。
不得不说,日常生活中,临期食品越来越常见。艾媒咨询曾作过统计:2025年我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00亿元,年增长率近6%。在我市,这一趋势同样明显,市区一些超市里的“临期食品专区”,有的甚至从边角落搬到C位,品种和规模不断增加。
种类繁多,“优价”有“优品”
16日下午,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商超发现,不少商家专门设置临期食品销售区。
低糖花生酥、麻酱牛肉拌面、手帕纸、卫生巾、品牌牙膏、洗洁精……在位于崇川区深南路的大润发内,离收银台不远的货架上集中摆放着多款临期商品。上方悬挂着醒目标识,标明以8折、5折、3折的优惠力度限时出清。
在临期商品货架前,市民周师傅正驻足选购。他告诉记者,自己是这家超市临期商品销售区的“老主顾”。
“退休之后空闲时间多了,就喜欢来超市逛逛。碰上喜欢吃的,就买点带回家。这些临期食品离保质期还有一段时间,价格便宜不少,性价比很高。特别是周日下午还有折扣专场,附近不少老街坊都会专门挑这个点儿过来消费。”周师傅笑着说道。
这些临保期商品外包装大多贴有“折扣商品”的标签,清晰标注了原价和折后价,方便消费者直观对比、按需选购。不仅如此,多数临期食品剩余保质期都在2个月以上。
记者随机拿起一盒“奥利奥夹心云朵蛋糕”,原价6.8元,打折后仅需3元。外包装显示生产日期为6月26日,保质期为9个月,距离过期还有6个多月的时间。
“事实上,有的商品甚至距离过期还有1到2年的时间。就拿这个卸妆水来说,到2027年11月才过期,价格不到原价一半。同样的商品、相同的品质,却享受到更低的价格,这就是很多顾客青睐临期商品的原因之一,就连我自己都会购买临期商品。”现场一位超市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购买临期商品的顾客覆盖各个年龄段,男女老少都有。他们认为,在品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购买临期商品更具性价比。
罐头、猫条、冻干……记者现场看到,除了常规的临保期食品之外,不少宠物食品也加入临期促销商品的行列,享受不同力度的折扣。
专家提醒,“捡漏”有“门道”
白菜价、骨折价!临期商品卖火了,越来越多的各年龄段市民成为消费主力,这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商言商。在商超行业有个不成文规定,即食品保质期如果过去三分之一,就无法进入商超流通,剩下的往往就成为临期产品,摆上各大食品折扣店的货架。临期食品货源主要分三种,一是大型商超的下架品,二是电商平台的退换货,三是经销商手里正在进入临期的产品。”16日下午,在我市一大型商超工作的食品部负责人苏先生,向记者介绍,“事实上,临期食品货源并不稳定,畅销品就不存在临期一说。”
质监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则提醒,消费者看中“性价比”没毛病,也是一种合理的“捡漏”,但要注意的是挑选临期食品也有“门道”,消费者在关注保质期之外,还需要关注食品的储存条件要求。
“通常而言,食品的保质期内都有相应的储藏条件。储藏温度越高,同样一种食品的保质期越短,如果提示零下10摄氏度能保存12个月,那要注意,不等于零下5摄氏度也能存这么长时间。一不小心,就会提前过期,比如真空包装的熟食等。因为在运输途中和超市里,谁能确保完全符合冷藏条件呢?”工作人员介绍,“所以,购买一些冷链食品,最好不要在临界期再买,还是买最新出厂的比较放心。而糖果、蜂蜜等糖分很高的固态食品,往往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微生物很难繁殖。”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临期食品作为一种快要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我个人建议消费者要客观理性地对待,要确保在保质期未过的状况下尽快食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丁霞,从营养专家的视角坦率地谈及她对临期食品的看法,“在保质期内食用当然没问题,只要注意辨别并掌握好食用的时间段,不要因盲目囤货导致最终过期。但新鲜而富有营养的食品,肯定是最佳的选择。”
当然,要确保“临期食品”是“安全食品”而非“问题食品”,也离不开监管部门的常态化检查。为此,法律界人士陈先生指出,职能部门要对“临期食品”有针对性地监管,从而消除“临期食品”的风险点,让临期食品成为合理化的消费品,成为全社会节约粮食、避免浪费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