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上了南通广电前行的韵律
2006年3月18日是南通“三一八”斗争60周年,南通电视台做了一档访谈节目,邀请了一些嘉宾,南通市党史办在邀请名单中,单位领导安排我去参加。
当时的南通电视台在城山路的濠河边上,拍摄的那天上午,电视台开了一个小会,对各位访谈嘉宾落实了任务,我主要讲“三一八”斗争与南通精神的关系。上午10时左右布置任务,下午1时许在南通市烈士陵园里开始录制访谈节目。电视台栏目老师向我做了一个手势,示意我可以开讲,一开始,我还真有点小紧张,但很快镇定下来,毕竟编写、宣传南通地方党史是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材料占有比较充分,加上南通当时广泛宣传、讨论、践行“包容会通、敢为人先”新时期南通精神,在单位开会讨论南通精神时,我也作过地方党史与南通精神的相关发言。脑里有备,肚里有货,我完全忘记了时间约束,侃侃而谈。
2011年夏,我创作的一部以反映南通抗战题材为主题的长篇军事谍战小说,有幸获得了南通市“五个一工程”奖,并应邀参加颁奖晚会,南通电视台全程录制颁奖晚会。晚上6时许,我来到颁奖晚会所在的更俗剧院,才进门,电视台记者就迎面采访,面对摄像机,我虽有些忐忑,但还是从容不迫地讲述了小说的创作背景和内容梗概:“……南通素有英烈流芳之地、钟灵毓秀之处的美称,小说以南通抗战史实为素材,以反日军“清乡”斗争为背景,展示了南通军民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壮丽史诗……抗日,这本是爷们儿当仁不让的事,在苏北平原张謇状元公的故里,偏偏有这样一拨善良的女性,巾帼不让须眉,敢以自己的柔弱之躯,与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没有一丝人性的侵略者叫板。惊天地泣鬼神,血洒疆场,永载青史……”
颁奖晚会由南通籍著名导演、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江平等主持,江苏省歌舞团和部分获奖作品同台现场演出。在随后的春节期间,南通电视台又多次播放了颁奖晚会实况,为南通的观众们送上了精美的文化大餐。
南通反日军“清乡”斗争胜利70周年时,南通电视台和南通市党史办合拍一档反映南通抗战题材的专题片。单位派我和单志浩参加。此前,单位已向电视台提供了一个脚本,双方都有一个共同期望,就是想把这档专题片拍成一部力作,争取获大奖。电视台派出了导演、摄制老师。我和单志浩的任务是联系协调各县(市、区)党史部门,做好实地拍摄的准备工作,解决拍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确保拍摄圆满完成。
摄制组每天早晨7点钟在等候点上车,前往实地拍摄。我们去了如东耙齿凌遭遇战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通州区的十总惨案、石港惨案旧址,启东的王(澄)鲍(志椿)烈士纪念馆、新四军苏北抗大九分校旧址,位于如皋丁堰镇、设在一家小楼上的火烧竹篱笆指挥部等,采访了当年战斗的参与者、事件知情人。来到当年的抗战纪念地、遗迹、旧址实地采访拍摄,与平时在办公室里撰写文稿的感觉截然不同,冲击力强。如在十总惨案、石港惨案实地拍摄时,耳边聆听着知情者对日军暴行的控诉,顿觉一股血腥气扑面而来,心里仿佛压上了一块大石头,沉重悲痛难以平复。
在拍摄中,也碰到了党史表述上的一些技术难题,如耙齿凌遭遇战的具体发生时间,纪念碑碑文上的记载和纪念室里陈列的当年某大报报道的时间不一致,相差一天,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确保史料真实的原则,作了妥善处理。前后实地拍摄采访大约半个月,因处室里还有其他工作,我和单志浩轮流参加。在南通境内的拍摄结束后,单志浩还陪同电视台老师去北京、浙江等地,采访当年在南通战斗生活过的新四军老前辈或他们的子女。
全部拍摄任务完成后,南通电视台的老师们做了大量的后期制作工作,这部反映南通地区抗战、纪念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70周年专题片——《人民斗争的胜利》播放后,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并在全国电视纪录片评比中斩获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