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 | 2025年9月23日

浏览量
全文2,457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盐工礼赞

□张金元

海风裹挟着咸涩扑面而来,盐工们已踏着朝阳走进盐田,开始“赶浑”,将蒸发池的浑水排出,留下澄澈老卤等待结晶。

盐场每年生产分“春晒”和“秋晒”两季,春晒是盐业生产的黄金季节,而秋晒只有9月和10月,产量低。每到生产季,最怕下雨,盐工们都是赶着晴好天气进行“抢盐”。不难理解,辛辛苦苦大半年,不就是为了这点盐吗?在盐工眼里,盐场是他们的家,盐就是他们的命。盐工是世界上最辛苦、最累的工种之一,但他们没人叫苦,没人喊累,也没有抱怨。

烈日当空时,盐工们开启与烈日的无声较量,每隔20分钟用木耙“打花”,让盐粒均匀析出,以手工翻动守护着海盐的天然风味。这粒不足1毫米的晶体经浪奔潮涌、日晒蒸腾和盐工的辛勤劳作,最后踏上奔赴餐桌的旅程。

一粒盐的味蕾记忆,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一箱千纸鹤

□susan

周五晚上,乘坐地铁回家,快8点了,乘客还是不少。一靠站,又涌上来一大波人群,我看见其中有两个穿着校服的小姑娘,十一二岁的样子。高点的小姑娘扎着马尾辫,矮点的剪着可爱的“童花头”。地铁里几乎没有一丝多余的空间,她们只好站在车门口。扎马尾辫的孩子手里抱着一个方方正正的纸箱,她把箱子紧紧贴在胸前。即使开着空调,地铁里还是有点闷热,她白净的小脸上都是汗水。“童花头”和她面对面站着,用身体护住纸箱。我想,对于她们来说,这个纸箱一定很重要。

下一站到了,到站的乘客涌向车门,两个孩子被挤得东倒西歪。我看见抱纸箱的孩子眼睛泛红,我听见她细细的、怯怯的声音:“叔叔阿姨,这个纸箱里装着同学们折的千纸鹤,我们要送给一个生病的同学,能不能不要挤我们的箱子?谢谢大家!”

小姑娘的声音夹杂在各种嘈杂的声音中,那么微弱,却有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力量,四周的人群停止了拥挤,纷纷向后传递着消息:“别挤坏了孩子的箱子!”人潮逐渐停止了朝这边车门涌动,大家用温和的眼神注视着她们。“童花头”的小姑娘从口袋里掏出纸巾,帮小伙伴擦去泪痕。

她们打开了纸箱,满满一箱五颜六色的千纸鹤,一层又一层,在明亮灯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她们打开的是一个善良而纯真的世界。这是我所坐过的温暖的地铁。

小集市

□龙水

周末早上,我途经四甲镇货隆街时,意外看到“易卖得”超市门楼内两侧摆放着四五个摊位,进出超市的顾客中,不时有人向摆摊的老人买菜。按理说,这家大超市里蔬菜齐全,怎么允许外人在自家门楼内摆摊?怀着好奇,我走进门楼,问一个摆摊大婶:“您在超市里摆摊,老板允许吗?收摊位费吗?”

大婶笑着摆摆手:“我在这儿摆了好几个月了,老板从没要过一分钱,你看这门楼能遮风挡雨,还晒不着太阳,超市里的人心肠好着呢!”说话间,几个刚从超市里出来的顾客被地摊上的鲜花生、空心菜吸引。我扫了眼地摊,芋头、丝瓜、茄子、毛豆、韭菜薹、鸡毛菜等全是农家最常见的地皮小菜。

正当我对这个大超市里的小集市感到好奇时,超市的李老板走了出来,解开了我的疑惑:“这些老人原本在超市门外的广场摆摊,刮风下雨时,人遭罪不算数,还容易堵着交通。看到他们在风雨中守着小摊,我心里总不是滋味。”

“去年,我的门楼作了装修,中间的通道宽了许多。我和妻子商量,让老人们进门楼卖菜,他们别提多开心了。”我忍不住追问:“他们摆摊,不影响您的生意?”李老板爽朗地笑了:“虽然他们有些菜超市里都有,但有些顾客爱找本土农家菜,尤其是快下市的蔬菜,这正好弥补了超市的短板。再说他们的小摊影响不了我多少生意,相反倒给超市聚了不少人气!”

盐齑烧豆瓣

□张超

前几天,终于在一家饭店吃到启海地区传统特色菜肴“盐齑烧豆瓣”。在启海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三天勿吃盐齑汤,脚股郎里酥汪汪”,这句话生动描绘了启海人对盐齑汤的深爱。与山东人对大葱、四川人对辣椒的喜爱一样,启海人对盐齑汤的钟爱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启海人称咸菜叫盐齑。盐齑通常由两种菜腌成:芥菜和雪里蕻,腌成后就叫芥菜盐齑和雪里蕻盐齑。和雪里蕻盐齑不同,芥菜盐齑是干腌的,盐齑烧豆瓣一般是用芥菜盐齑做的,这是当年启海人的家常美食。时代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这种芥菜盐齑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当年我在徐州工作时,认识了好几个在徐州安家的南通启海朋友。每每提到盐齑,他们都非常怀念家乡的味道。我知道,这就是乡愁。这种情感常因地理和岁月的迁移而加剧,成为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为了这份乡愁,我联系了启海地区的朋友,找遍数个农贸市场,买到了20多斤盐齑,托运到徐州,分给了启海老乡。这是味蕾的牵绊,是回忆的桥梁。

尝遍八方滋味,却总惦念那一碗简单的味道。原来,最深的乡愁是舌尖记得而双唇触不到的温度,是漂泊多年后,依然会在梦中飘起的那缕烟火气。

窗边常客

□小柯

书房的窗台上忽然多了一名通体乌黑的常客,不怎么懂鸟类知识的我上网搜索后才知道这位客人叫乌鸫。

初识它是在一个午后,它扑棱着翅膀停在我家书房的窗台上,歪着脑袋打量屋内,那副好奇又大胆的模样,颇有几分“大哥”的派头,于是,“东哥”这个名字便应运而生。

从那以后,“东哥”成了我窗边的常客。怕“东哥”饿着、渴着,我总会在窗边放一些谷物和水,以便“东哥”补充体力。“东哥”给我的生活添了不少生机。每当生活忙碌得让人喘不过气时,只要瞥见窗沿那抹黑色的身影,听着它清脆的鸣叫,心头的烦躁便会消散大半。

如今,我早已习惯了“东哥”的到访,它的每一次停留都是生活赠予我的一份小确幸,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亲昵问候。

偶遇菱角

□雨柔和

去小姨家,偶然遇见一条小河,水面上星星点点漂着菱角。我惊喜地掏出手机,想拍下来发个朋友圈。岸边一个老太太起初眼神里写满警惕。直到明白我只是拍照,她便善意提醒:“小心脚下啊!”低头一看,泥土湿润松软,确实稍不留神就容易滑下去。

这画面蓦然勾起了我的回忆。父亲曾是农业工作者,他宿舍东边就有一条河,初夏时节,菱叶铺满水面。小时候,母亲常把我放进木盆,推入河中。我们一群孩子就在菱叶间嬉戏打闹,玩累了,随手捞起嫩菱角就吃。清甜水润的滋味,至今还留在嘴边。

那样的河,如今越来越少。偶遇一片,怎一个喜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