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引流、产业增值 | 崇川“体育+”加出消费新蓝海

原创 南通发布
浏览量
作者:文、图丨记者 苗蓓 陈静 卢铖卉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全文2,384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秋分微凉,天通路体育公园的绿茵场上,孩子与家长奔跑欢笑;同一时刻,全国青少年U19男排锦标赛在崇川激战正酣。欢呼声与击球声此起彼伏,交织出这座城市跃动的节奏。

从街头球场到城市赛场,从校园足球到“苏超”热潮,近年来,崇川区以设施建设为基础、校园足球为特色、赛事经济为引擎,探索“体育+”融合发展新路径,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绿茵嵌入街角,运动成为生活日常

9月21日,天朗气清。崇川区天通路体育公园的足球场内迎来一拨拨健身的市民。“家门口就有球场,太方便了!”住在滨湖新苑小区的周涛每周末都带儿子来这里踢球。

这块450平方米的足球场于今年7月启用,由一处闲置地块改造而来,如今成为附近足球爱好者的热门聚集地。

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畅享踢球的乐趣。近年来,崇川区以公园绿地、小游园建设为契机,持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尤其是去年以来,更是将体育公园建设作为重点绿化工程项目进行推进。“很多家庭都热爱足球,所以在绿地游园尤其是体育公园时,我们把足球场作为重点配置内容。”崇川区城建中心科员夏宇泽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打造笼式足球场12片,新建成的3座体育公园均配备了足球场,“绿茵”正在融入崇川的街头巷尾。

这些球场不仅要“有得用”,更要“用得好”。这12片笼式足球场全部采用耐用性强、维护成本低的人造草皮,大雨后50分钟内即可排水,避免泥泞;同时还具备均匀的牵引力和缓冲性能,为运动安全加分。此外,灯光、围网等设施一应俱全,部分场地还配备了休息座椅。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不同时间段居民的健身需求,崇川区实行全天候开放政策。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夜晚的璀璨星空,居民们都能在家门口的绿茵场上尽情奔跑,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

“‘苏超’带动了大众热情,我们将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和使用情况,对足球场进行优化调整。”夏宇泽表示,将根据季节和天气,调整灯光的使用时间和亮度,确保居民拥有良好的运动体验。同时,对足球场设施、草皮质量等及时维修和更换,保障场地的可持续使用。

据悉,近期港韵路、万濠瑜园两座体育公园也在加快推进,届时将再添2片足球场,为释放居民体育消费潜力提供基础支撑。

从“玩”到“会”,校园足球播下种子

足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教育、一个潜在的消费增长点。

17日下午,通师一附滨江校区的操场上洋溢着热烈的气氛。29名一年级新生正在认真进行绕桩跑位训练,在绿茵场上开启了他们的第一节足球社团课。随着一次次触球,他们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球感”。

作为通师一附教育集团成员,滨江校区传承了这所百年名校的优秀基因。今年正式启用后延续通师一附的足球教育特色,从入学第二周起,足球就正式“进驻”孩子们的课程表——每周有社团课,每班有足球主题体育课。

据了解,自2018年将足球确定为“一校一品”特色项目以来,通师一附平均每周2至3场比赛,累计开展500多场校园比赛。

这样的绿茵热情遍及全区。目前,全区37所小学“校校有足球,班班有球队”,超过半数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根据不同年龄,各校推出“游戏化—趣味化—技能化”三段式课程,让孩子们从接触、喜欢到擅长,一步步走进足球世界。

这里的赛事也搞得红红火火:“班级—校级—区级”联赛层层打通,一年比赛超500场,参与上万人次。一批批“小球星”从这片土壤中冒尖——天生港小学、北城小学、城西小学等校队伍,在市、省大赛中屡屡摘金夺银,“崇川军团”名声越来越响。

尤其亮眼的,是崇川一手培育的“女足品牌”。区政府自2004年承接市女足队伍建设,采取“三集中”模式——小球员们集中训练、学习、食宿,一条龙培养。21年来,这支队伍届届省运会见金,培养出5名国脚、18人入选国字号梯队,更有超110人考入同济、北体等高校,真正实现“踢得好更学得好”。

学习训练两不误,离不开贴心的保障。全区严格执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两次大课间”,课间15分钟“动起来”雷打不动。各校还想出妙招:城中小学推出“亲子晨练+体育首课”,实验小学玩起传统游戏新创意,文亮小学把操场变成大型游戏盘……“一校一策”,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运动、享受体育。

以赛兴城,赛事“流量”变消费“增量”

鼓点激荡,濠河之上龙舟竞渡;马拉松赛道上,万名跑者穿梭城市地标;排球馆内,青年选手激烈角逐……近年来,一批高水平赛事落地崇川区,串联起运动、文化、旅游、消费多元图景,成为激活内需的重要引擎。

“端午文化令人着迷,南通的城市风景更令人难忘。”今年端午期间,濠河畔人潮涌动,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家人特地到现场观看了2025年“长三角”濠河龙舟邀请赛。该项赛事配套举办的“千年濠河 百年好合”端午主题集市吸引观赛近30万人次。

南通马拉松更是成为消费拉动的重要引擎。2025年赛事扩容至3万人,其中70%为外地选手,发放的50万元体育消费券被迅速抢空,带动旅游收入超2亿元。全国U系列排球赛、CBA肯帝亚主场赛等高端赛事也充分发挥“客流引擎”作用,显著拉动住宿、餐饮、交通等行业消费。

群文赛事同样精彩。清晨的学田公园,乒乓球爱好者们正在新建的露天球台上激烈对决。退休居民葛德淇擦了把汗说:“我基本上天天来,既锻炼身体,又结交朋友。”2024年,崇川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球进公园”试点,创新打造轨交站点体育公园等四个健身热点。三年来,学田公园举办百余场比赛,吸引数千人次参与,辐射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城市。

此外,南通五山城市越野跑、环五山欢乐骑行、极限单车邀请赛等一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吸引了大量健身爱好者参加,真正让体育融入生活。结合端午、重阳等节点举办的老年体育艺术展演等活动,打造出“体育+文化+旅游”融合消费场景。

一场赛,激活一座城。

以赛聚人、以赛促产、以赛兴城,崇川正通过“赛、产、城”的深度融合,将体育的活力注入城市发展脉络,为经济发展注入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