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护“蓝色国土”!江苏航院船舶动力工程技术教师团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南通发布
浏览量
作者:文丨记者 高阳
全文3,006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动力工程技术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这是黄大年入党志愿书中的一句话。27载春秋,这支由34名教师组成的团队也如一朵浪花投身滚滚洪流,潜心“三技”融合育人、“上新”科技创新成果、建成海外郑和学院、参与极地科学考察,为国内外企业培养了近3000名“工匠新秀”,努力将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江苏航院模式”从江海大地一路延伸直至世界尽头。

育才无界 中国职教方案走进“千岛之国”

2024年夏天,印度尼西亚学生阿德拉第一次在中国老师的指导下操作船舶轮机模拟器时,手心里全是汗。短短几个月后,他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机械、维护设备、处理各种模拟设备故障,并在印尼一家航运企业实习时受到了表扬。“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特别,他们让我们动手实践,而不是只听理论。”阿德拉说。

阿德拉口中的“特别教学法”,源于团队创新构建的技艺传承、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三技”融合育人模式。“用工匠精神感染学生、用实际项目提升技能、用校企合作推动成长。”团队负责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王琪介绍,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将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和国际平台,实现了教室与车间、学习与实操,乃至国内与国外的深度融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团队以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琪教授为负责人,其中不乏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模范教师等,还特别聘请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全国劳模”黄剑、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国工匠”张冬伟等技能大师担任产业教授。

大国工匠定期授课、作报告,让课堂秒变“追星现场”,也使学生获得技能与精神的双重滋养。启东中远海工的一堂现场教学课,让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吴承博至今难忘:“我们小组当时要排查一个滑油管路的轻微渗漏,对着图纸找了半天都没头绪。黄剑老师走过来,用手电筒照着一处管道接头说,‘别光看图,要看设备本身。你们看这个接头下方,是不是有油泥堆积的痕迹?’我们凑近一看,果然如此。黄老师说,轻微的渗漏不会立刻报警,但会留下痕迹。一个好的轮机员,要能听懂机器对你说的‘悄悄话’。”吴承博感慨:“黄老师的教学方式非常实在。原来书本上的‘压力异常’四个字,在现实中可能就是一小块油泥。”

这种“知识从纸上落到手中”的踏实感,印尼学生艾米也深有体会。2023年起,团队携手院校、企业、研究会创建印尼郑和学院,既吸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和短期互访生走进来,也推动团队教师带着中国航海职教方案走出去。“跟着中国老师,我们学习了船舶动力设备的装调和维管知识。虽然部分课程之前接触过,但通过动手操作,我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首批留学生,艾米表示,“加入航海行业的信心大大增强了。”

“江苏航院培养出来的员工就是不一样!”郑和学院参建单位、上海中船海员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华建赞不绝口。团队已为境外企业输送了200余名专业技能过硬、在船表现优秀、职业稳定性高的高质量技术人才,深受船东和管理团队的好评,有效满足了中资企业在印尼的本土化用工需求。

创新破浪 中国声音叫响国际海事领域

“船舶长期在海水环境中运行,零部件容易出现磨损和腐蚀,比如柴油机曲轴、活塞等。如何有效延长零件寿命、降低运营成本与维修风险,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团队教师曹将栋研发的“激光熔覆技术”,成功破解了船舶磨损件修复的行业难题。他解释道,通过将高性能材料熔覆在零件表面,提升其表面的硬度和耐腐蚀性能,可实现零件功能再生,节约成本和资源。“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多家船舶配套企业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船舶动力工程是船舶的“心脏”,关乎船舶的安全和经济运行。多年来,团队围绕船舶动力系统运维、绿色减排技术、材料表面工程、数字仿真技术等方向展开科研攻关,结出了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

“一枝独秀”化为“满园春色”。团队教师葛珅玮研发的“海底管道机器人”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可替代人工进行船底清洗和检测,降低作业风险和成本;教师石亚军建成全国唯一近远海掠海飞行驾控平台,实现更快速、更高效的水上搜救,在海上救援领域发出中国强音;教师季禹研发的“江海大桥主动防撞系统”,已在苏通大桥主航道和专用航道上实际应用,近年来无一起船桥相撞事故发生,吸引更多企业慕名而来……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这是王琪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瞄准海洋强国战略需求、聚焦绿色智能发展方向、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应用,是团队探索科技创新、科教融汇的“看家本领”。近三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2项,校企联合攻关关键技术13项,取得发明专利47项。团队4名教师被聘为企业“科技副总”,深入一线解决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除了在“卡脖子”技术领域持续攻坚,团队还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组织(IMO)相关标准的修订工作。针对船舶油类记录簿操作指南提出的改进方案,被国家海事局采纳并提交国际海事组织,为解决海洋油污排放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彰显了中国职教人的国际担当。

团队编写的《轮机英语》教材堪称行业经典,不仅注重专业英语的实用性,还融入了国际海事法规和跨文化交际内容,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国际航运环境。从“十五”规划教材到“十四五”规划教材,《轮机英语》历经更新迭代,被全国高校轮机相关专业广泛采用,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

向海图强 从江海大地驶向极地深蓝

“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我国航母编队战斗群模型……”暑假里,南通市启秀小学五年级师生代表走进江苏航院航海文化馆,在团队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航海技术、郑和与航海、中国海员革命史等展区,沉浸式体验南通老船木制品制作技艺。开馆3年来,这处集职业体验、教育教学、航海科普于一体的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190多所中小学校、2万余人次参观体验。“原来当一名船员这么‘高大上’!”学生顾伊一兴奋地说。

将航海文化与职业体验相结合,这一举措正源于团队在新时代航海精神传承与弘扬领域的实践探索。近年来,团队坚持“党建+”工作模式,创新打造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研讨课堂等特色课堂,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与校园生活。在团队开展的志愿服务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活动中,茆沐嘉等年轻教师带领学生志愿者,当起了推广航海文化的“宣传大使”。

团队教师薛海龙随“雪龙2”号参加极地科考的事迹,也成为了新生入学教育的鲜活素材。连续180多天,薛海龙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中维修设备、排查线路,脸上身上常常沾满凝固的机油,“我们不仅是在完成简单的技术保障,更是在为极地科考守护航行安全。”回到校园,薛海龙深挖极地科考背后的思政元素,把“雪龙2”号破冰前行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播撒“向海图强”的梦想种子。

从长江之畔走向蔚蓝海洋,从三尺讲台远赴极地科考,这支团队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黄大年教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正如王琪所说:“我们培养的是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秉持这份初心,共赴深蓝之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动力工程技术教师团队正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驶”向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