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绿业杯”花境决赛绽放南通 ,以花为笔绘就城市“青绿”画卷

原创 南通发布
浏览量
作者:文|记者 蒋娇娇 李慧 图|记者 尤炼
全文1,921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本周,2025年江苏省百万城乡建设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绿业杯”园林绿化工(花境)决赛在南通啬园拉开帷幕。本次竞赛以“青山毓秀、绿水情怀”为主题,汇聚全省13支代表队63位园林巧匠,用匠心与创意雕琢自然意趣,为南通打造了一场兼具专业水准与自然之美的园林艺术盛宴。

方寸赛位间,藏着园林人的巧思与传承

走进啬园竞赛现场,每一方赛位都是一个微缩的自然世界:红枫以挺拔姿态撑起空间骨架,棕竹舒展着雅致的叶片,狐尾天门冬垂落如丝绦,绣球与月季则在其间点缀出浪漫色块,高低错落间尽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抽到的场地有两块天然大石,我没想着刻意避开,反而顺势打造出山涧造型,还特意挑选了花期衔接的花卉,保证一年七八个月都有景可赏。”来自淮安盱眙国联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杨柱威,手指着自己的作品,眼中满是对细节的执着。

这场竞赛不只是技艺的比拼,更成了一堂生动的“实景课堂”。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园林艺术学院的66名志愿者,从搬花清残到驻足观摩,全程沉浸式学习地形塑造的弧度、植物修剪的分寸、置石布置的章法。“以前在课本上背‘花境搭配要遵循自然群落规律,今天在现场看到师傅们如何根据植物习性搭配高低层,一下子就懂了!班长张子恒蹲在花旁,一边记录植物品种,一边难掩兴奋,“这比课堂教学生动一百倍,也让我更明白‘园林匠心’不是一句空话。”

“比赛也是对公园的一次活力焕新。”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秘书长张晓鸣认为:“花境不是‘一次性景观’,要兼顾持久性与空间适配性,让植物能自然生长,也让老公园的生态肌理得以延续。”历经270分钟的精雕细琢,63片花境作品如繁星般散落在啬园各处,为这座有着多年历史的公园注入了全新生机。

本土植物唱主角,解码南通花境的“生态密码”

“你看这狼尾草、粉黛乱子草,能为鸟类提供栖息的地方,再配上鸟蕉花这样的蜜源植物,说不定过段时间,就能看到鸟儿来这儿筑巢、采蜜了。”来自南通濠河旅游园景建设有限公司的曾逸,带着市五一劳动奖章、省技术能手的荣誉参赛,她的作品里满是对本土生态的理解,“花境不只是好看,更要能融入本地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在南通选手的作品中,本土植物始终是“主角”:国庆菊舒展着金黄花瓣,紫薇缀满枝头,玉簪在林下散发幽香,凌霄则顺着支架向上攀爬,作为市花的菊花更是以多种菊科植物形态亮相,尽显南通“全国菊花保种基地”的深厚底蕴。

这些带着“江海基因”的植物,不仅让花境作品充满地域辨识度,更传递出园林工作者“守护本土生态”的责任担当——它们适应性强、养护成本低,能在城市绿化中长久生长。

这份对本土生态的尊重,正是南通在花境竞赛中屡创佳绩的“秘诀”。2020至2022年,南通队先后斩获团体第二、第三,个人第一、第八的好成绩,背后是多重力量的支撑:既有深厚的园林人才根基、良性的行业发展生态,也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浸润,更有追求卓越、敢于争先的精神作引领。“我们不追求‘奇花异草’的堆砌,而是坚持‘适地适树’,让花境真正扎根在南通的土壤里。”市园林绿化管理处主任夏兴峰说。

更难得的是,南通始终将竞赛成果与城市绿化实践紧密结合。“从2023年起,我们就通过景观微改造课题,把花境技术用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夏兴峰介绍,长泰路、世纪大道、曹顶公园等40余处公园与主干道,都通过花境改造实现了景观升级,“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这种低成本、微投入的方式,既能保护原有绿化肌理,又能快速提升城市品质,效果远超预期。”

花境映城景,青绿底色里的民生温度

今天,63件花境作品正式对市民开放,啬园瞬间成为南通新晋“网红打卡地”。家住附近的李明芳带着孙女早早赶来,手机镜头追着花丛不停拍摄:“以前来啬园就是散步,今天看到这些花境,感觉公园突然变精致了!孩子还认识了好几种以前没见过的植物,既养眼又长知识。”刚退休的王爱民则和老伴约上好友,沿着花境步道慢慢逛,不时驻足讨论:“你看这搭配多自然,不像刻意摆的,能感受到城市绿化越来越用心了,生活在南通真幸福。”

花境的绽放,是南通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漫步南通,公园游园、绿廊绿道、口袋公园星罗棋布:通吕运河绿道、沿江绿道、“三河六岸”绿道等各级绿道纵横交错,总里程约580公里,串联起自然山水与市民的绿色生活;紫琅公园、文峰公园、蝶湖公园等160余个城市公园,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休闲需求。

“我们会继续聚焦老旧绿地改造,用花境、地被等多元绿化元素优化景观,让老小区、老公园焕发新活力。”市住建局局长施健表示,还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技术培训、比武竞赛、课题实践等方式,让更多园林人练就“匠心”,以花为媒,让“青绿”底色持续点亮南通的每一个角落,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生态美景中感受城市的品质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