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如何融入校园血脉?——寻访南通4所红军小学

原创 南通发布
浏览量
作者:文图、视频丨记者 高阳 实习生 贾冯翔
全文2,352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领导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9月18日,位于海门区正余镇的海门红军小学六(2)班教室里,全班同学正跟随着VR视频,缓步走进战火纷飞的岁月。

这是红军小学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缩影。18年前,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启动;截至目前,全国红军小学建设数量已达500所。在南通,理治红军小学、如皋红军小学、启东红军小学、海门红军小学4所学校地处革命老区、依托地方资源,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红色教育模式,引领青少年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08480af9258ad4f44e0b526de8d434a.jpg

特色课程

红色德育自成体系

输入“小红军雕像”“敬礼”等关键词,指尖轻触屏幕,不多时,原本静止的小红军忽然“活”了过来,冲着镜头干净利落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一幕幕鲜活的动态画面跃然“屏”上,这一刻,科技让红色教育更直观更生动。

008fbc2f09f9c9fbc4b37691ead0984.jpg

海门正余是革命老区,是红十四军战斗过的地方。2023年2月,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研究决定,将正余小学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南通海门红军小学”。新学期开始,学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通过AI定制红色故事微视频、沉浸式观看VR红色影片等,让学生浸润在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红色文化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认同感。

“没想到思政课还能这么‘酷’!我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了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更切身感受到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激励着我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看完视频,六(2)班学生陈皓轩坚定地说。

d6dbd9ef8f9b24dc77f6b057f962c1f.jpg

在“理治广场”上参加升旗仪式,在“理治长廊”里欣赏文艺作品;参观朱理治纪念室是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在朱理治铜像前合影是毕业生最珍贵的纪念……在理治红军小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理治是师生共同的精神丰碑。

作为南通第一所红军小学,学校自成立以来,深入挖掘革命先烈、优秀校友朱理治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史国史军史教育。“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丰碑》,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小教督导员、道法老师葛忠华介绍,教材详细讲解了朱理治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从一二年级初识朱理治铜像,到三四年级学习其故事,再到五六年级领悟其精神,形成了系统的红色德育课程体系。

“每个班每两周就会安排一节课专门讲授相关内容,同时要求各科老师将朱理治的精神潜移默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葛忠华说道。

多彩活动

红色文化浸润心灵

“您是一柄利剑,刺破黑暗的迷雾,在历史的转折处铮铮作响……”18日上午,理治红军小学携手通州区二甲镇开展“勿忘国耻 强我国防”主题活动。集体诗朗诵《信仰的力量》、童声合唱《祖国在我心窝里》、军事文学作家专题讲座……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下午,还安排了防空袭疏散演练、抗战史迹展览参观等环节。

3c7bf7ff9ddb324e79bed5725f8e049.jpg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不能停留在‘口头’。要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种子播种在‘心头’。”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汉荣说,抓住学雷锋纪念日、清明节、儿童节等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往往“事半功倍”,“不仅能学习国防教育知识,还能在耳濡目染中塑造坚韧品格、培育家国情怀。”

“站在台上,感觉离朱理治爷爷更近了!”四(2)班学生杨奕博参加了诗朗诵表演,为此排练了近半个月,“虽然诗歌只有几句,但感觉亲口说出来跟在台下听讲就是不一样。”

17f804fac87f300106933c20aa1ff40.jpg

红色文化浸润更是功在平时。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按班级轮流推选一名学生在全校面前讲述红色故事,这是海门红军小学师生的专属仪式感。“这学期我们又有了新变化。”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姜琴透露,除了广为人知的经典故事外,师生还自编了本土红色故事读本。《通东老屋理的“秘密”》《海门河边的“小交通员”》《守护通东的“红色记忆”》等一系列“家门口的”革命小故事,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启东红军小学则将军人作风融入了课间活动。发球、传球、扣球,每天上、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紧张有序的排球训练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聚焦“五有”红军小战士培养,利用“红色”大课间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厚植红色文化内涵。2024年,该校排球队斩获全国小排球锦标赛冠军;2025年,又夺得亚军,展现了“小红军”们强健的体魄与顽强的精神。

丰富实践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故事动人、演绎到位,昭示了浓浓的爱国心。”在如皋市青少年党史宣传教育颁奖活动现场,一位评委高度评价情景剧《追寻》。

这部作品由如皋红军小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学校地处革命老区江安镇,是红十四军的诞生地,走出了一大批为追寻真理而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汤士伦就是其中一位。学校据此创编情景剧《追寻》,并由汤士伦的后代——红军小学学生汤煜宸领衔主演,最终夺得此次比赛的冠军。

4f41f4ca50c0b8137d10ee50aa1fc98.jpg

师生共排课本剧、情景剧,将革命故事搬上舞台,是如皋红军小学构建“红色剧场”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该校建有“红色大舞台”“红星小剧场”,创新开辟“年级秀场”“班级小舞台”,还聘请校外专业教练提供技术指导,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走出校园的红色实践同样精彩。这个暑假,海门红军小学六(1)班学生朱徐轩担任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的“小小讲解员”。流畅而饱含深情的讲解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不到两个月他已经接待了近十个参观团。这一做法得到了全国红办的认可,获评全国红军小学传承红色基因“优秀小红星讲解员团队”。

“我们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过升旗仪式,也去过上海中共一大会址,还跟环县习仲勋红军小学的小伙伴们通过信。”理治红军小学孩子们自豪地说。沿着红色记忆的藤蔓,稚嫩的脚步抵达了更远的地方,红色的旗帜也愈加飘扬。

正如一名学生在情景剧中所说:“您不是石碑,不是铜像,您的名字像一枚闪亮的印章,镌刻在每一处需要信仰的地方。”在南通4所红军小学里,这种信仰正在新时代少年儿童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