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市容与民生平衡题 如皋33处便民疏导点暖了民心

原创 南通发布
浏览量
作者:文、图 | 记者 陈嘉仪 通讯员 蔡梦玉 朱小旭
全文1,311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清晨五点半,桃源路天平市场疏导点已经“苏醒”。菜农们将刚从田里摘下的蔬菜整齐摆放在划定线内,居民们穿梭其间,熟练地挑选着还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这是如皋设置便民疏导点后,城市中最寻常却又最鲜活的风景。

面对流动摊贩管理这一难题,经过充分调研,如皋计划在主城区范围内科学设置38处便民疏导点,包括17处餐饮和农副产品销售点、18处修车缝补配锁点和3处便民早餐点,拉开一张覆盖城区的便民服务网络。

细细看来,这些疏导点的点位、时间设置也是用足了心思。天平市场、西皋市场等固定疏导点满足全时段需求,大司马路、解放路等临时疏导点则精准对应早晚高峰;修车缝补点更是具体到“健康西路与蒲行路交界处东北角”等坐标级定位,仿佛在城市肌理上绣出便民服务的精准针脚。

早起的居民在菜摊前挑选蔬菜,下班的白领在缝补摊前修改裤脚,相聚的友人坐在排档里畅谈人生……一处处便民疏导点成了观察城市活力的直接窗口。修车师傅老李边给自行车补胎,边和老主顾聊天:“现在定点经营,你们也知道到哪里找我,大家都方便。”

近年来,如皋投入资金对老旧疏导点进行“爆改”升级,着力整改顶棚破旧漏雨、经营摊位线模糊不清、防腐木油漆脱落、车辆秩序停放混乱等问题,天平市场、长宁路、宏坝等疏导点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硬件上的提档升级外,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如皋还出台了《如皋市城区便民摊点设置管理办法》,为疏导点规范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建立“一户一档”管理制度,动态更新经营者信息、经营业态和履约情况,为实现精准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为每个疏导点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定岗定责,明确日常巡查、秩序维护、卫生监督等工作。

“我负责的是惠政疏导点,在大司马南路西侧,农副产品、排档小吃都有。”每天早上五点,疏导点开市,管理人员吴佳琦就已经在现场,直到晚上七点半排档小吃散场后,才会离开。

多管齐下,软硬升级,便民疏导点让流动摊贩们有了固定的“家”,守护着藏在晨昏里的城市烟火气。

“过去像打游击,现在心踏实了。”在大治街疏导点经营大排档的摊主表示,以前比较担心城管巡查,现在有了固定摊位,一来二去熟客多了、生意也更好了。

这种转变源于如皋推行的“堵疏结合”新政:一方面明确禁止乱摆乱放、乱丢乱扔等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定点、限时、分类”管理,给予摊贩合法经营空间。

大治街疏导点管理人员宗陈伟亲历着这些变化:“以前摊贩占道经营,引起的交通、环境等市民投诉比较多,现在集中统一管理,投诉率大大下降,实现了从‘被动查处’到‘主动疏导’,从‘刚性执法’到‘柔性服务’的转变。”

除了售卖农副产品、经营排档小吃、提供配锁修车等服务外,如皋市城管局还在不断探索,推动便民疏导点从“单一售卖”向“综合服务”转变。比如,在护城河疏导点举办的“星空夜文明”“古风集市”等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也让传统疏导点焕发新活力;城管队员利用疏导点人流量大的特点,开展垃圾分类、燃气安全等面对面普法宣传,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截至目前,如皋已建成餐饮、季节性农副产品销售疏导点及便民早餐点15处,修车、缝补、配锁疏导点18处。这些便民疏导点已成为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展现着城市管理的温度和智慧,绘就出一幅温情脉脉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