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强农”拉长农业增收致富链,海门地理标志产品转化真金白银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第640号公告发布,海门区“海门黄鸡”“海门香芋”“万年香沙芋艿”“海门大红袍赤豆”“海门大白皮蚕豆”五件特色农产品通过审核,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数列全市第一。
江海交汇处,沃野铺金。在这里,一个个充满泥土芬芳的名字正焕发全新生命力:“海蜜甜瓜”的清甜、“海门山羊”的鲜香、“万年芋艿”的软糯……它们不仅是舌尖上的记忆,更成为海门区以品牌赋能农业、拉长增收链条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海门区聚焦“品牌强农”战略,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从“好品质”向“好品牌”跃升,真正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合作共赢,富民兴村
地理标志产品价值倍增
临近双节,又到了一年一度万年香沙芋艿丰收的时节。这几天,悦来镇裴蕾村党总支书记陈爱东格外忙碌,他组织村民割秧、挖刨、分拣,再将一个个带着泥土清香的芋艿打包装箱,发往上海、苏州等地。
“万年香沙芋艿”生长于长江口海门区域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黏性犟黄泥土壤中,质地细腻,干香可口,酥而不黏,素有“千年人参、万年芋艿”的美誉。裴蕾村作为万年香沙芋艿的核心种植区,拥有近200家芋艿种植户。村里以合作社名义注册了“裴芋”商标,定制了专用包装盒,并将村民们的芋艿统一收购,再销往本地和全国市场。“最近订单络绎不绝,大大小小的单子接个不停。”陈爱东说。
采用订单种植、合作社保底收购的销售模式,村民种植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跟着村里种芋艿多好,既能赚钱,还能学技术。”裴蕾村村民张耀兰一边铲土一边对记者说。她家原有6亩地,其中4亩流转给了村里,剩下的2亩,她利用打工空闲时间,跟着村里学习种植香沙芋艿。“反正合作社统一收购,我跟着种,稳赚不赔。”
正如张耀兰所说,自2010年裴蕾村成立海果果品专业合作社以来,村里积极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村民共同参与香沙芋艿种植,并按保底价统一收购。经过统一包装后,以“线上+线下”“订单+零售”的组合方式进行销售。目前,全村香沙芋艿种植面积已超过300亩,仅此一项,年销售收入就突破400万元,昔日的“土疙瘩”真正变成了今天的“金疙瘩”。
据统计,借助“万年芋艿”品牌效应,海门区芋艿种植面积已辐射扩大至近3万亩,总产值超过4亿元,农户每亩产值可达约1.5万元。这一产业带动全区11个区镇上千人实现增收,芋艿种植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兴村大产业。
创新渠道、链条延伸
增收致富链条持续拉长
东揽黄海,南依长江,江海交汇的慷慨馈赠,赋予海门得天独厚的垦牧资源。这片沃土孕育出品类丰富、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不仅有“万年香沙芋艿”,还有“海门山羊”“海门黄鸡”“海门香芋”“海门大红袍赤豆”“海门大青皮蚕豆”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们得益于当地适宜的土壤与气候,品质出众,名扬四方。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藏在“深闺”的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近年来,海门紧抓电商发展机遇,打破传统销售的时空限制,实现“时时可销售、处处是平台”。
“直播间的家人们,大家期待已久的‘甘蔗’芦稷终于上市啦!这个品种节短粗壮、汁多味甜,一口下去,满满都是小时候的味道……”眼下正值芦稷丰收季,常乐镇培才村的“95后”朱家明经常会在“海门小窝头”抖音直播间专场合力推广芦稷。
2021年大学毕业后,朱家明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用所学的电子商务知识为农产品“代言”。令她惊喜的是,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土特产,迅速吸引了天南海北的网友关注。看准势头,她注册成立“培才优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收购周边农户的玉米、甜瓜、芋艿、土鸡等特产,通过直播带货销往全国各地,带着乡亲们一起走上了一条充满“土味”却又实实在在的共富路。
拓宽土特产销路,才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真金白银”。如今,海门全区从事农产品电商的主体已从最初的十几家增长到超过200家,年销售额从几十万元攀升至8亿多元。传统农业嫁接新业态,越来越多像芦稷这样的乡村“宝藏”搭上互联网快车,变身闪亮的“金元宝”。
龙头引领、政策赋能品牌
强农之路越走越宽
近日,常乐镇一家海门山羊养殖合作社与杭州盒马供应链中心成功签约,预计全年将以订单模式稳定供应海门山羊1.5万头以上。
作为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和地理标志产品,海门山羊早已凭借其优良品质进入大润发等大型商超,通过直采直供模式成为消费者选购羊肉的首选,区域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而与盒马这一覆盖全国线上线下渠道的新零售平台达成合作,将进一步拓宽海门山羊的市场辐射面,为“品牌强农”注入新动能。
此次海门紧抓国家促消费政策机遇,精准对接盒马供应链体系,促成了此次深度合作。而这仅是海门以地理标志产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京海黄鸡”带动8.3万农户年创收超20亿元,“海门山羊”全产业链年销售额超4亿元,“四青作物”年产值突破10亿元……一个个“金字招牌”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品牌培育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带动。在苏洪农业的智能化分拣车间,水果经精准分级直供长三角;在强盛农业的水培基地,无土栽培的小青菜实现全年高产,直供知名食品企业。目前海门已培育63家规上农业龙头企业,去年营收达95.52亿元。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营销深度融合,让农产品突破地域局限,迈向更广阔的市场。
而要将广阔的市场机遇,转化为稳固的品牌资产,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近年来,海门区通过政策引导、展销联动等方式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并以品牌为纽带,推动农业从“卖原料”向“卖品牌”“卖体验”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一颗芋艿、一头山羊、一只黄鸡……这些浸润着江海气息的地理标志产品,正加速奔跑在品牌化道路上,串起一条条充满活力的增收链。海门的实践生动证明:当传统农业插上品牌的翅膀,土特产也能飞出新高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