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中的岁月记忆
20世纪60年代的南通家乡,敲锣打鼓是再寻常不过的风景。单位的工会、街道的居委会都备着全套的锣鼓家伙。无论是谁评上了先进工作者,还是在部队立了功受了奖,或是响应号召应征入伍,都少不了一场锣鼓喧天的热闹。
1962年,邻居老唐家的二儿子应征入伍,城东街道北街居委会的锣鼓队一路欢送,直把他送到新兵报到点,那场面至今想来仍觉热气腾腾。1964年9月,哥哥踏入军校大门,此后每年春节前夕,居委会的锣鼓声便会准时在我家门前响起。伴着喧天的鼓点,送来一副红彤彤的春联:上联“发扬革命传统”,下联“争取更大光荣”,横批“光荣人家”。这锣鼓,敲出的是门楣的荣耀,是节日的喜庆,更是对军属的崇高敬意。
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时期,车站、轮船码头成了锣鼓声汇聚的海洋。那一声声锣鼓,仿佛是在为知青们的远行壮行,又像是在诉说着对未来的期许。我还记得母亲退休时,单位也敲锣打鼓地将她送回家。当时有条件的单位,除了敲锣打鼓,还会用汽车送退休人员回家,甚至用送货的大卡车,车外张贴着“光荣退休”的字样,特别显眼。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只要听到锣鼓声,大人小孩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出来看热闹。锣鼓声真的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敲锣打鼓,看似热闹随意,实则大有学问。每一个鼓点、每一声锣响都遵循着古老而严谨的鼓谱。“咚咚锵、咚咚锵……”这些看似简单的口诀,背后却是无数次的练习与传承,是流淌在民间血脉里的节奏密码。
1970年12月,我应征入伍。不久,便被选入部队文艺宣传队。队里要求队员一专多能,除了吹拉弹唱、排演文艺节目,我们还要专门学习锣鼓打击乐。队长贾友信是此中高手,他手把手地教我们敲鼓、打锣、击钹的要领。打击乐节奏感极强,容不得半点含糊。为了尽快掌握技巧,我常常独自苦练,手臂被震得酸痛发麻,虎口磨出了茧子,仍一遍遍挥动鼓槌。一有空闲,便强行背诵那些复杂的鼓谱,让每一个音符都深深烙印在脑海里。每逢八一建军节、春节,江苏、山东等地的文艺团体到部队慰问演出,我们宣传队便承担迎送任务。除了管乐队激昂的吹奏,那振奋人心的敲锣打鼓更是不可或缺的礼遇。为了配合京剧片段的演出,我们还学会了“急急风”这一段的打击乐,那节奏紧凑、气氛热烈的鼓点,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
多年过去了,如今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层出不穷,似乎早已取代了当年那熟悉的锣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