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年后 仁川再登陆

原创
浏览量
作者:韩铭
全文2,979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今年9月15日是仁川登陆75周年的日子,当日笔者从通城出发,奔威海、乘游轮、赴韩国,两天后登陆仁川,踏访朝鲜战争重大战役“仁川登陆”的发生地。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率领朝鲜人民军发起半岛统一战争,初期气势如虹、势如破竹,拿下汉城(今首尔),逼近釜山,横扫半岛。高歌猛进之时,毛泽东主席冷静分析时局,作出美军可能登陆仁川的预判,提醒朝鲜注意,可惜未被重视。

当年9月15日,美军主导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仁川港突然登陆,切断朝鲜人民军后方补给线,迫使朝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导致金日成“一个月统一半岛”计划破产。作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仁川登陆被部分军事学者与诺曼底登陆相提并论。

美军登陆战导致朝鲜人民军损失惨重,反被联合国军打回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迫出兵抗美援朝。

月尾岛是当年仁川登陆的地点,战后一度成为了驻韩美军寻欢作乐的场所,那时的繁华景象仿佛是无数人心中向往的“自由世界”。岛上现存部分战争遗址、仁川登陆作战纪念馆、祈福和平雕塑、和平鸽造型舞台等。笔者下榻的酒店距离联合国军登陆纪念碑、仁川登陆地点纪念碑都只有三四百米。昔日的战争之地,今日已建成融合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人文体验与现代休闲的海滨度假胜地,首尔市民和各国游客都喜欢来此休闲观光。

笔者抵达当晚信步海边,但见灯火如昼,人声浮动,整片海湾笼罩着一片生机。游乐场里年轻人的笑闹声混着音乐腾空而起,仿佛要将所有的青春一次燃尽。两天晨起都踱向海岸,天穹阴暗、朦朦胧胧,海风徐来带着微咸的潮气,海鸥盘旋发出清冽的长鸣。夜晚的喧嚣恍如隔世,宁静的港湾寻不见一丝战争阴影。傍晚时分霞光渐染,海天一色皆是赤红与靛蓝,海水倒映着变幻的云影与归航的轮船,成群的海鸟掠过粼粼波光,当年仁川登陆的海域化作一幅流动的画卷,令人沉醉。

75年前的烽火与呐喊已随潮水退远,曾经的伤痕与泪水被时间温柔覆盖。人们不再背负仇恨,而是栽种和平希望。无论是晨起长跑者、挥杆海钓人,还是广场舞大妈、燃放烟火童,亦或世界各地客,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相同的惬意,拍岸的潮水声也多了一份宁静和祝福。

站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抚摸仁川登陆纪念碑,不由思绪万千、浮想联翩: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率联合国军虽成功登陆仁川,但他做梦也想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会跨过鸭绿江,并最终将16国联军打回了“三八线”。

回想记者首访韩国那年,正值朝鲜战争爆发57周年前夕。2007年6月5日,中国南通文化交流周活动在首尔开幕,笔者与同事紧密合作,当晚将采摄图文传回本台,开创了南通电视台境外采访、次日通城播出图像新闻的先例。在韩期间,南通新闻代表团抽空参观了“三八线”附近的临津阁,透过挂满心愿和祈福布条的铁丝网,向朝鲜方向远眺并送去遥远的祝福。冰冷带刺的铁丝网,虽隔断了手足同胞的亲缘交往,却割不断骨肉至亲的血脉亲情。

之后,笔者又先后在丹东、珲春、图们等地边境眺望神秘的朝鲜,并乘船沿鸭绿江朝方一侧观光,近距离观察朝鲜军营、哨所和军人,对岸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工厂烟囱、村庄树木、勤劳农民等近在眼前、清清楚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北纬38°线为分界,作为苏联、美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北部归苏军,南边归美军。日本投降后成为朝鲜半岛的临时分界线(俗称“三八线”),南北分别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千里江山从此一分为二。

这次再访韩国恰逢仁川登陆75周年,故地重游“三八线”南侧的临津阁,感受更加深刻。韩国导游朴女士说,常有游客询问“三八线”在哪儿?笔者在临津阁听导游讲解时,还真听见有人问哪儿可以拍到三八线?

临津阁距板门店7公里,1972年韩国政府为祈愿半岛统一,在此建设战争纪念与文化场所,设有北韩纪念馆、统一公园及各类纪念碑。景区陈列朝鲜战争用过的各种军事装备,还有望拜坛(离散家庭祭祖)、自由桥(战俘交换地点)、军运火车头、京义线铁路旧轨、地下碉堡等众多战争遗迹;巨大的“和平钟”代表对统一的渴望,既让人感受朝鲜半岛分裂的历史伤痛、对实现和平的迫切渴望,更时刻提醒人们战争阴霾一直笼罩、从未散去。

景区有两尊“走向统一的少女像”,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征为“慰安妇”的两姐妹,因祖国分裂被迫分离。导游介绍说,设置此像旨在让各国游客了解日寇暴行、敦促日本谢罪,祈盼半岛和平、离散亲人团圆。

随后笔者又到访了乌头山展望台,更近距离地俯瞰了临津江和对岸的朝鲜农田、村庄及房屋。   

乌头山位于韩国京畿道坡州市,毗邻汉江与北汉山。山顶展望台距朝鲜咫尺之遥,视野极佳,不仅能俯瞰壮丽的汉江美景,还能将首尔的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尤其是日落与夜景格外迷人。笔者借助高倍望远镜,清晰地观察到朝鲜开城边境的景象,连稻田里劳作的朝鲜农民也能一一数清。

值得一提的是山上特设祭祖台,方便同胞向朝鲜方向祭拜,以了却心愿。笔者偶遇一群韩国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观《半岛统一艺术展》,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幼小的心灵从小埋下和平的种子。

一楼大厅设有韩军征兵点,三男一女军人端坐条桌前,负责宣传咨询、接受现场报名。笔者走近看了一眼,“去汉字化”后的韩文一字不识,无法沟通,也没拍摄。回忆上次在首尔采访期间,看见街头韩国民众游行示威,抗议进口美国牛肉冲击本国畜牧业。凭着新闻敏感和职业使命,记者立刻冲到近旁,踩上路边护栏,举起相机抢拍,留下多张示威群众与防爆警察激烈冲突的照片。尽管持有中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但在韩国并无相关证件,所幸拍摄未受阻挡,也许是西方“新闻自由”,亦或是警察无暇顾及。

2011年6月,南通市举办新闻界摄影暨书画大赛,作为文字记者,笔者拍摄的单幅新闻照片《冲突》与专业摄影同场角逐,在强手如林中斩获二等奖。

时过境迁,今日的仁川依旧是登陆韩国的桥头堡,游客无论机场还是港口抵达,大部分的目标都是首尔。

“6.25战争”:朝鲜高举统一战旗,韩国称之卫国战争,中国对应抗美援朝。笔者参观的《首尔战争纪念馆》从韩国的视线和角度,重点展出了朝鲜战争有关史料和实物。其中,仁川登陆是浓墨重彩的一章。

纪念馆广场陈列着韩国历次战争中使用过的飞机、大炮、战车、军舰、导弹等实物,立体再现了腥风血雨的场面,直观描绘出大小战争的画卷。其中,庞大的 B-52 战略轰炸机犹如巨兽般静静伫立,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第二次延坪海战357号炮艇模型也引人注目,各种武器、军械品种如此齐全、排放如此密集,笔者还是首次见识,可类比之前参观过的中国军事博物馆。

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硝烟、穿越战火、了解战争,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抚今追昔、探寻未来。

回首韩国摩天大楼林立、霓虹灯璀璨夺目的城市景象,与往昔战争的满目疮痍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对战争创伤治愈的有力见证,同时也是一种无言的宣告:生活如此美好、和平何等宝贵。

朝鲜战争不仅造成了朝韩几十年的对立,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首尔战争纪念馆有座著名的兄弟雕塑,根据分属韩军和朝军的俩亲兄弟战场上意外重逢的真实故事创作。笔者拍摄兄弟雕塑照片发在朋友圈,取标题:《祈祷世界和平 人类共同心愿》。

作为友好近邻,我们真诚地希望半岛实现和平,离散亲人团圆。同时也期待朝鲜旅游重新开放,以便尽早踏上那片神秘的国土,揭开其云遮雾罩的面纱。

( 作者系南通电视台退休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