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张床”、温暖“一个家”、凝聚“一群人” 崇川:矩阵暖“新” 加速“双向奔赴”

原创 南通发布
浏览量
作者:文丨记者 陈静 通讯员 郁嘉诚 图丨记者 陈静
全文2,910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确实舒服多了!”9月上旬的一天,南通“小象超市”配送员王佳乐走进崇川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小哥中医理疗室”,体验了拔罐治疗。凭借“小哥诊所”发放的爱“新”义诊卡,他未花一分钱便享受到了专业的理疗服务。

这家于上月全新启用的“小哥诊所”,聚焦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需求,推出多项免费与优惠诊疗服务,为整日奔波在外的小哥提供了便捷、可靠的健康保障。

作为南通主城区,崇川区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已达3.5万人。聚焦该群体普遍面临的“吃饭难、休息难、充电难”等现实问题,自去年起,崇川区在全市率先启动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建设,推出一系列务实措施。这些温暖贴心的服务正逐步转化为治理效能,激励越来越多小哥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实现了群体与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全市首个“小哥公寓”, 拎包即可入住

“这里环境很好,价格也比外面便宜多了,还有专人定期打扫卫生。”9月22日清晨7时许,住在“紫琅新寓”的“饿了么”外卖小哥李卫星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后便开启了一天的奔波。而对于这个新搬来的小家,他十分满意。

敞亮的房间内,洗衣机、空调、衣柜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木式上下床的设计,简单又温馨……环顾李卫星口中的满意新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今年1月,崇川区委社会工作部调研发现,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普遍面临住宿环境差、租金高的问题。为切实缓解他们的这一困境,崇川区以区产发集团现有配套性住房资源聚贤公寓为试点,打造了全市首个“小哥公寓”——“紫琅新寓”,确保大家住得上、住得起、住得好。

紫琅新寓位于聚贤公寓10号楼,首批推出70套房源,面积在30至40平方米之间,均配备独立阳台和卫浴,房租每人每月200元、300元不等。“考虑到部分小哥已成家,合租不是很方便,除了4人间,我们还提供双人间、单人间供选择。”崇川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止于住宿。记者注意到,公寓一楼公共区域摆放了桌椅、沙发、书柜,打造了小哥休息娱乐区;专门开辟“小哥议事厅”,建立常态化诉求响应机制;墙壁上,是“微心愿”收集墙,小哥们有任何需求都可以贴在这里;公寓内还设有24小时工会驿站,微波炉、冰箱、自动售卖机、净水机一站式供应;“法治新驿”内,4名法律顾问每月定期提供法律指导、法律援助等多项服务。

考虑到电动自行车是小哥的主要交通工具,公寓外还划定“小哥专属停车区”,并安装智能换电柜,扫码即可快速更换电瓶,大幅减少充电等待时间与安全隐患。 

目前,“小哥公寓”共有36人入住。“我们的站点有100多名小哥,其中70%是外地人,有住房需求的不在少数。”“饿了么”中南站站长冶建伟告诉记者,租金、与工作站点的距离、保洁、配套等都是小哥租房考虑的因素,“政府打造的这个‘小哥公寓’,让小哥们吃下了定心丸。”

从吃饭就医到子女照护,全方位托起幸福生活

 9月22日13时许,老杨大食堂东景国际店内陆续迎来了一波波“京东秒送”“饿了么”等小哥。每天中午送餐高峰结束后,他们都习惯来到这个“小哥食堂”,享受短暂的用餐休息时光,为下午的奔波“续能”。

一份炒鸡杂、一份炒鸡丁、一份杂烩汤,原价25元的简餐,在享受6折优惠后,“饿了么”外卖小哥张磊(化名)最后只付了15元。

张磊跑外卖有五六年了。他说,为了多跑单,很多同行常常三顿并两顿,有时候就随便带点面包、水坐在车上吃了,对自己好点的,也就是找个小店吃下。“现在有了‘小哥食堂’,吃得实惠又舒心”。

 “就餐难”“吃饭贵”是不少外卖、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长期面临的现实难题。崇川区委社会工作部优选人员就餐密集、外卖订单量较大的商家,探索打造了一批“小哥食堂”,为小哥们提供错峰就餐、专属优惠等贴心服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城市温暖。

成立于2014年的老杨大食堂,主动将全区6家门店全部纳入“小哥食堂”体系,每天下午一点后、晚上七点后,为骑手提供6折菜品优惠。与此同时,该区的多家社区食堂也积极加入关爱小哥队伍。

工作强度大、作息不规律、健康风险高、就医时间少等,也是该群体常见的痛点。今年,崇川区整合医疗资源,在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打造“小哥医院”和“小哥诊所”,提供优先就医通道以及休息专座、停车专区、咨询专窗,还配套免费健康体检和专属延时服务,切实缓解他们的“看病难”问题。

关爱不止于小哥本人,更延伸至他们的家庭。聚焦新就业群体子女“看护难”,今年暑假,崇川区精心开办19个“爱心暑托班”,量身打造文娱、教育等系列课程套餐,让近200名新就业群体子女度过了安全、充实、愉快的假期生活,也让新就业群体跑单更安心。“每到寒暑假,我就头疼孩子的去处。家门口的托管班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滴滴司机潘晓冰感慨道。 

从一餐饭、一次诊到孩子的照护……截至目前,崇川建成各类友好场景72个,打造基层服务站点178个,正一步步用实实在在的服务,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暖意融融的“幸福保障网”。

“新”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实现“双向赋能”

“18号楼西墙有一处瓷砖空鼓,存在安全隐患。”日前,货车司机党员仇锦华发现自家小区隆兴佳园外墙有问题,第一时间拉起简易“安全警示带”,并拍下照片通过网格群上报社区。社区获悉后,迅速联合物业排查处置,及时化解了安全隐患。作为社区“移动网格员”,仇锦华不仅自己主动融入基层治理,还积极发动身边的货车司机、外卖员等14名新就业群体共同参与其中。

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新就业群体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城市运行的每个角落。近年来,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怀下,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升,逐渐成为基层治理中的“新”力量。

“我们的小哥每天穿行在大街小巷,离群众最近。起初大家主要忙于接单奔波,但随着常态化参与社区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温暖与认可,越来越多小哥愿意利用工作间隙,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冶建伟透露,该站点有个小伙子,在一次送外卖时发现某住户晾晒的被子冒烟,立即拨打了电话报警,后来消防人员及时赶到,避免了更大火情发生。

无独有偶,今年7月,“美团”外卖秦灶站点的小哥蔡开许捡拾到了一个装有护照、身份证及大量现金的钱包,根据包内证件地址,小哥深夜主动寻上门,将钱包送还。 

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的提升,也离不开党组织的有效引领。去年以来,崇川区实施新就业群体党组织“扩量提质”工程,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区域联建等方式,在最适合的新就业群体基础管理单元灵活组建党组织。如,在“小哥公寓”建立“紫琅新寓”专属网格孵化器党支部,配备党建指导员,打通服务小哥、组织吸纳优秀分子的“最后一百米”。

截至目前,全区拥有新就业群体党员400余名,新业态平台企业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包括非党员在内,近千名新就业人员已向居住地社区报到,担任“移动网格员”,加入“紫琅新锋”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隐患随手拍”“顺手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超千次。

 “服务是最好的凝聚。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矩阵式暖心服务,看似小事,实则是凝聚共识的基础。当他们在社会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自然会更主动地反哺社会。这种良性互动,正是新时代党群关系的生动写照,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崇川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