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晨曲
我家乡是通东的一座古镇,老运盐河穿镇而过,自古以来就很繁华。尤其每天的早市很热闹。清晨,人们肩挑车推,似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上镇来。因货物齐全、价廉物美,四邻八乡都愿来此上早市。
然而,家乡对上镇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叫法,不叫“上镇”“上街”而叫“上河”。小时候,我很纳闷:明明是上镇,为何要叫“上河”?就询问母亲,母亲指指门前的那条老运河,对我说:“你看街上的东西哪样不是从河里来的?有河才有镇呀!”
“有河才有镇”,听了母亲的话,我仔细想想还真有道理,街前的那条老运河真是太重要了。人们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中,米油盐酱醋茶都是从门前的那条老运河运来的;生活所需的棉布、肥皂、火油、煤球等日用百货,也多靠水运过来的。我们这儿很少种水稻,多产元麦、蚕豆、棉花等。大米需要从外地调入,元麦、蚕豆、棉花等需要卖出,运输多选走水路,方便又价廉。秋冬季节,运河边停靠着装满水芹、茨菰、河藕的船只,这是从里下河地区来的。还有那些行走街头的糖担、铜匠担也是摇小船过来的。河流对于人们的生活实在太重要了。
母亲所说的“哪样东西”,当然还包括街上的市井房屋和各式店铺,想想也不无道理。因为有了河才有街的。相传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通州同知舒缨续开老运盐河,起利和镇,经金余、余西、五福桥、四甲、余东、包场、六甲达吕四。老运河犹如一条灵动的纽带,把家乡与外地联系起来。本地一些富户便在沿河建造市房、开设店铺,渐渐形成了市面。由于有了河,远在广东、安徽、镇江、扬州、通州、溧阳等地的客商顺水纷至沓来,在此开店经商。于是乎,德长厚、恒大生、元顺泰、四美轩、吉庆堂等一批老店号应运而生。街上的染坊、糟坊、油坊号称“包场三坊”,远近闻名。值得一说的是,清末状元张謇也看中这条黄金水道,收购原“德长厚”垣商的全部财产,在此成立了大有晋盐业股份公司。公司将沿海灶民煎制的海盐收集起来,靠着老运河运抵通州、扬州等城市,这里成了盐的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老运河进行整治,重新规划开挖了长达78公里的通吕运河,集航运、灌溉、排涝于一体,给运河两岸的人们带来更多福祉。
运河对家乡人来说如此之重要,谓之“上河”也是情理所在。再说那上河之盛景也够激动人心的。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停靠在河边的船只首先划动起来,奏起了上河序曲。随着河水的“哗哗”声,船主们架起长长的跳板,把船与街连接起来。宽宽的码头上并列着五六条跳板,搭起一条宽阔的“水上大道”。接着,船主从船舱里搬出刚装运来的各类物品:晶莹的大米、洁白的面粉、水淋的芹菜、爬动的梭子蟹、金黄色的梅头鱼、亮晶晶的金钩虾……大家或搬或抬,喊着洪亮的号子,踩着晃悠悠的跳板,将各类物品搬上岸,然后运往市场。
这时,跨架在运河之上的高桥上,肩挑的、车推的、手提的,摩肩接踵,挤挤挨挨,带着各种农副产品,跨过高桥进入竖头街,然后奔向市场。此时河上、街上号子声此起彼落,加上“咚咚咚”的搬运声、“轧轧轧”的车轮声和阵阵的吆喝声,奏响了一支激昂的运河晨曲。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市场已经热闹非凡。携带各类农副产品的人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市场分门别类,一字排开,售卖者归行入市。凡售卖农副产品的,分列两旁,鲜嫩的青菜、水淋的芹菜、粗壮的山药、碧绿的大蒜、红嘴的芋艿,还有鱼、肉、鸡、鸭……摆得满满当当。
撑起市场“半壁江山”的当是海鲜。家乡濒临黄海,东灶港、吕四港就在近边,拥有丰富的海产品。每到汛期,新鲜的海产品总是第一时间进入市场。因此,市场上海鲜一年四季从不脱销。梭子蟹、梅头鱼、金钩虾、红芒子、马鲛鲜、文蛤、毛蛏、泥螺等海产品应有尽有,不仅货多货全,更主要的是新鲜便宜。偌大的市场犹如一个海产品展览厅。
红彤彤的太阳跳出大海,和煦的阳光铺洒街道。这时,购物的人们不约而同,纷纷赶来上河。街上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炊事员拎着大篮小篮,家中有事请客的则骑车带着拖篮。大家在各摊位间来往走动,选购食材。不一会儿,市场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谈笑交流声汇成一片,构成多重的早市交响曲,市场交易也进入高峰。倘若遇到节假日,市场上更是挤得水泄不通,常常将篮子高高举过头顶才能通过。八点钟过后,上市的人们选购了心仪的食材,篮子装得满满的,满脸笑容,开始陆续离开市场。
而在街上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人们在各店铺间来回走动,忙着购买日用品。家有喜事的,这边,父母带着儿子选购结婚穿的衣服、皮鞋等;那边,母亲正精心为女儿置办嫁妆。商店里谈笑风生,喜气洋洋。还有农民来供销社出售小辣椒、薄荷油、山羊毛的;来农资门市部购买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一些挑着糖担、铜匠担的,吹着竹笛,敲着铁板,沿街吆喝着。偶尔还有小毛驴车拖着水泥楼板穿街而过。在运河边码头上,一些头脑活络的人,把从东灶港运来的文蛤等海产品忙着装上船,搭乘轮船到南通城里去售卖。街市上人来车往,甚是热闹。
后来开挖了通吕运河,对家乡人们的生产生活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数百年来,运河几乎成为古镇的血脉,无时无刻不流淌在古镇人的生活里。一支支激昂的上河晨曲把人们带入新的一天,迎接新的希望。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看重河与水。诗经《关雎》篇,首句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自古就是一个美好的象征和向往。后来,我又读到北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他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却没取京城汴京为题,而取题为“清明上河图”,可见人们对河流是何等的崇敬和看重。
由此想来,家乡人将上镇唤作“上河”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