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参加国庆大典的“半个南通人”
他出生在山西阳泉,16岁参军,18岁入党,19岁随部参加开国大典,20岁参加“国庆”阅兵方阵,两次近距离见到毛主席。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他1955年因伤转业到南通工作后,又争先夺冠,屡放光芒……他90多岁时还带领一群年轻的交通运输执法人员向党旗宣誓。他,就是今年95岁高龄、有77年党龄的江苏南通第一任交通运输管理处主任、一生充满传奇的革命老战士赵陆夫同志。
老人家为人低调,逢人便称自己是“半个南通人”。今年盛夏,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访问其子等渠道,终于追踪到了他的传奇人生。
出身贫寒,立志抗争
1931年,赵陆夫出生在山西阳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令人惊奇的是,小家伙一落地,接生婆还没来得及按照惯例拍打婴儿屁股,他就手舞足蹈、哭声连天。见多识广的接生婆连呼:“这小子将来必定与众不同,了不得!”她连喜钱都没有收,就乐颠乐颠地回去了,还逢人便夸:“赵家这小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赵陆夫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家里几乎一贫如洗。幸运的是,早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阳泉建立了正太铁路总工会阳泉分会,组织阳泉产业工人参加了正太铁路工人大罢工,并取得全面胜利;1926年,阳泉建立了第一个党的支部——中共平定特别支部,开始播撒革命火种。1931年,党在阳泉创建了北方地区第一支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统一序列的正规武装——第二十四军。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迭起,1937年年初全民族抗战爆发,共产党领导阳泉人民坚持抗日。在此过程中,百团大战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这也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经过了如火如荼抗日战争的熏陶、浸润和洗礼,赵陆夫得到了极大锻炼,不仅长了个头、长了见识,同时增长了与世道抗争、不甘服输的个性。
赵陆夫10岁那年加入了村里的儿童团。他积极参加当地的抗日活动,多次完成送情报、递信息、当向导等任务,很快成为儿童团团长,受到党组织和八路军首长的肯定和表扬。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可正当群众载歌载舞庆祝抗战胜利之际,国民党却挑起了内战。面对国民党的残酷暴行,赵陆夫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7年3月,阳泉解放。虽然赵陆夫当时只有16岁,但他认定,只有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更多的群众,解放全中国。于是,在他的再三请求下,部队首长破例接受了他的申请。
英勇无畏,几经恶战
赵陆夫参加我党的正规军后,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1947年8、9月份,赵陆夫参加第一次战斗。他明知前进就会死亡,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冲向前去。前面的战友冲上了云梯、冲进了城墙,然而他的双腿却不由自主地发起抖来。待他鼓足勇气爬上云梯时,一不小心从云梯上掉了下来……所幸副班长和指导员在身边,他们鼓励赵陆夫不要怕,仗打多了就不紧张了。在此后的数次战斗中,赵陆夫像猛虎一样冲锋在前,多次受到首长的表扬和嘉奖。
1948年,赵陆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赵陆夫和221名战友固守阵地。他坚信“战前多流一点汗,战时少流一滴血”,带动战友们挖战壕、筑工事。黎明时分,敌人开始进攻了,霎时枪声大作。敌人凭借着火炮优势向我军发起了猛烈进攻。此时,阵地震颤,子弹呼啸,火光冲天,黑压压的敌人像蚂蚁一般地向我方阵地涌来。赵陆夫瞪圆眼睛、张大嘴巴,紧握机枪,愤怒地将仇恨的子弹射向敌阵。在战斗中,赵陆夫还摸索出了一条经验——拉开手榴弹火线,停留一两秒钟再投向敌人,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杀伤力。打退敌人一轮进攻后,赵陆夫不失时机地安排战士们收集好弹药,准备新一轮狙击。阵地上尸体横七竖八,焦土里的弹片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的是硝烟和血腥气息。最终,赵陆夫和他的战友们把敌人打得再无进攻之力。他们固守阵地51天,奉命撤退时仅剩56人。身负重伤的赵陆夫被战友们送进了医院。
回归地方,依然灿烂
从抗美援朝战场几经辗转回到国内,受伤初愈的赵陆夫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工作。1955年1月1日,他在轮船上度过了一夜,第二天就到了南通。
在南通工作的40多年里,赵陆夫历经文教局、气象台、农业局、任港船闸、交通运输局等多个部门。1984年,中央决定将南通作为沿海14个城市之一对外开放。赵陆夫受命担任南通运输管理处第一任主任,走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任期间,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用“敢于奉献”的工作作风为党的事业保驾护航。
彼时,运管处工作刚刚起步,许多工作流程、工作要求没有形成,赵陆夫就从基层抓起。他深知交通运输对于国家、社会和人民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他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长远出发,一切从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出发,从零开始建章立制,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为了在短期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他经常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亲自“操刀”起草文件。每逢天气变化,他身上的多处伤口就会酸痛,大汗淋漓。
为了起草《农村手扶拖拉机管理规定》,赵陆夫带着身上的伤痛,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走村串户实地调研,经常与当地拖拉机手和村干部同吃同住。不少村民说,赵主任没有一点官架子,就像当年的红军一样。
有一次,赵陆夫又“沉”到一个基层单位搞调研。离家第二天,儿子就发起了高烧。妻子急得团团转。打听到他到某单位蹲点调研去了,她立即请人通知赵陆夫回来送儿子去医院。赵陆夫了解情况后,并没有马上回来,而是请一位亲戚赶到他家将小孩送到医院。他对亲戚说,我们的工作是有计划的,如果因为我的私事破坏了计划,不仅影响上级要求的落实,也会影响下面工作的安排,牵一发而动全身,得不偿失,何况谁送小孩去医院都一样。
身为国之子,自当为娘傲。赵陆夫就是这样既忘我又无私,同时还是一个十分要强的人。在他主持运管处工作10年中,运管处在南通70多家事业单位年度测评中年年位居第一。一位领导评论说,运管处能取得这样的业绩,足见他们下了硬功夫、真功夫、深功夫!
赵陆夫用鲜血和汗水诠释着“初心誓言重千金,一生为党终不悔”的庄严承诺。这样的革命老前辈,人民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