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岗拓岗“就”在南通 | 入职即熟手 破解就业与用工双难题

原创 南通发布
浏览量
作者:文 | 记者 何家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全文2,123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6月毕业,7月就正式入职了,现在我已经是一个人负责一个机台了。”在星源材质(南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见到顾正哲时,他刚下夜班,但看起来精神不错,“趁着年轻,就应该多学多做。”

如此迅速地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身份转换,曾就读于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顾正哲感恩于半年多的就业见习经历,“没有心理压力地边学边做,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转变。”

从扬州到南通来求学,顾正哲觉得南通“挺不错的”,便想着留下工作。去年上半年,临近毕业学年的他开始参加学校的双选会,“我是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但早早就将就业方向锁定在新能源产业。”他在很多企业中一眼相中了星源材质,“星源材质是个大企业,行业背景也符合我的预期。”

星源材质是一家做锂电池隔膜的企业,2021年落户南通,“南通人社帮我们牵线,和江苏工院、江苏航院达成了校企合作,开展就业见习,为企业招引了大量人才。”星源材质人力资源部主管陈小丽说,企业从2023年开始,每年都吸纳近百名大中专院校学生,开展就业见习。

顾正哲被分在了干法事业部生产部,做分层操作工,“一来就给我安排了‘一对一’带教的师傅,机器上的参数怎么设置,出现问题怎么处理,都会手把手教我。”顾正哲说,刚到企业实习的那段时间,订单多、任务重,车间里的节奏很快,推着他尽可能快地学习、提高,“被迫”快速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操作手。

“学生们可塑性强,我们在车间会给予他们更多关注,指导更细致,希望挖掘一些苗子,补充到关键岗位。”星源材质干法事业部生产经理龚道洲说,通过就业见习留下来的员工,做事的态度、风格更接近企业的整体文化,也会更稳定。

为了让更多的实习生留下来,企业拿出了十足的诚意。除了“一对一”的师徒制教学,还提供免费住宿、食堂一天供应5餐、水电费减免,厂区内运动场地、娱乐设施应有尽有……最近企业举办的歌唱比赛,也鼓励参加就业见习的学生参加,展示自己、融入企业。

“就业见习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来了之后能够很快上手,一方面可以短期缓解用工难题,另一方面也是为生产部门储备人才。”陈小丽说,企业人事、部门主管也会经常和学生们沟通,聊企业的期望、聊他们的职业规划,引导他们一步步靠近目标。

顾正哲对公司的人才晋升制度和自己的职业规划十分清晰,“南通公司建成不久,产线一直在扩建,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不久前,刚成为正式员工的他就被外派去广西出差,让他感觉到领导的认可,“带着压力去,圆满完成任务回来。”

“有的人觉得车间里辛苦,但这正是我从同事们身上看到的最宝贵的品质。”顾正哲说,高强度的工作培养了自己的吃苦精神和韧性,还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电池隔膜方面的知识,“认真干,我会有很多机会。”

这段时间,新一批来参加就业见习的学生正陆续来到企业、走进车间,“我们对异地的学校、实习生也是开放的心态,希望和更多学校开展合作。”陈小丽也希望人社部门帮忙牵线搭桥,拓宽合作渠道,为企业减轻招聘压力,吸纳优秀人才。

新闻延伸:今年开发就业见习岗位9千余个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大力推动就业见习工作,在全省率先构建实习补贴、见习补贴、留用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生活津补贴的全链式保障政策体系,服务企业“引育留用”人才全周期。全市现有见习基地企业超700家,中天科技、中天钢铁、中国天楹、铁锚玻璃4家企业入选江苏省百家就业见习示范基地。

聚焦高校毕业生求职需求,市人社部门联合发改、工信等部门及各县(市、区)、市属园区,充分挖掘管理、技术、科研类等高质量见习岗位,今年开发就业见习岗位9069个,其中大专以上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7605个,前9个月组织见习5267人。

努力让学校和企业“动起来”,人社部门一方面发动在通13所院校组织校园招聘“南通日”活动,动员广大见习基地企业踊跃参加校招;另一方面将就业见习专场招聘会开到江苏科技大学、扬州大学等省内重点院校,并在车站、机场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立人才专柜,借助媒体平台宣传见习政策和岗位需求,就业见习政策与岗位需求信息汇编发放达1万份。

【记者手记】校门口的缓冲带

从校园到职场的这一步,从来都是不好走的,就业见习给即将跨出校门的年轻人们,划出了一个缓冲带。

走上见习岗位,就同时拥有了“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两个身份:进,可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掌握技能;退,可以继续完成学业,以更从容的姿态规划未来。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模式,让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提升就业能力、明确职业方向,而后者无疑更加重要。不是所有人都像顾正哲那样,早早就确定了就业方向。更多人是在真正的工作中逐渐发现自己适合的方向,发现自己无限的潜能。

就业见习,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试错机会,对企业来说又何尝不是呢?长达3—6个月的见习期,给企业选拔和培养人才提供了时间更长、成本更小的观察期。而一旦最终完成了双向选择,必定是长久的。采访中,不少企业都表达了对就业见习的欢迎和“想要更多”的渴望,这对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是个利好。

从更深层次来看,就业见习也是学校与企业的桥梁。通过见习,学校能更精准地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企业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双向互动,也是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有利条件。

·何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