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给毕业第一名
近日,赶在撤展前,到中国慈善博物馆观看了《张謇印记——钱进民间收藏展》,几件展品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第一件是一本书,冰心的《寄小读者》。封面已经泛黄,书名及作者皆为红字,居左。右下是一幅版画,蓝色的大海上空,一只黑色的鸟张开双翅,御风飞翔。整个画面简洁明快,色调搭配协调,有着别具一格的诗意。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封面上精美的小楷题赠。内容为“唐闸生活学校高级部三十六年毕业第一名纪念。李云良赠。三十六年六月三十日。”并钤篆书印“李云良”。原来这是一本奖励给优秀毕业生的特别之书。
是奖励给谁的呢?
展陈里的另外三样藏品,似乎透露出一点信息。
其一,是一份落款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十五日的告家长书,发给五年级儿童顾泽荷的家长,附有该生的成绩报告单。该生均获甲等。总平均85.12分,缺课次数3.5。操行成绩为“甲”,唯体格成绩为“乙”。备注栏写着“品学俱优,服务勤恳,应予嘉奖”。为南通县唐闸生活学校校长李云良、教导主任顾云书、级任教员龚子翔发出,并盖有三人名章和学校大印。
其二,是落款民国三十六年一月的奖状,表彰六年级学生顾泽荷本学期未缺一席。钤印学校大印及校长李云良、主任顾云书的签名章。
其三,是落款民国三十六年七月的一份毕业证明书,内容为“学生顾泽荷系江苏省南通县人,现年十五岁,在本校高级部修业期满,考查成绩及格,准予毕业,特此证明。”钤学校之印,及校长李云良签名章。
综合以上四样藏品,大概可以推知这毕业第一名者就是品学兼优的顾泽荷。这份特殊的毕业纪念品也足见这所学校的办学品位。
展品中,有一张老照片,在“唐闸生活学校”的大门廊下站着两个中年人,一男一女,男的身着中山装,背着双手,足蹬锃亮的皮鞋,望着身旁的女士。女士身着旗袍,双臂抱于胸前,目视前方。那天略有微风,吹动她的旗袍下摆。透过大门洞,可以看到里面的人字屋顶的房子,有一个门堂通向深处。这二门上方,有几个字,其中“信义”二字清晰可见。
据介绍,李云良(1906—1978),地方著名人士,曾任大生纺织公司常驻监察、敬孺中学董事、淮南各盐垦公司总管理处常务理事,并历任上海大达大通轮船总公司经理,国立交通大学及中国公学教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秘书等职。
李云良出身于唐闸西乡农家,靠勤奋用功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敬孺小学,在读期间受到张謇嘉奖,学费全免,后获得上海复旦大学商学士、硕士学位。李云良一生追崇效仿张謇先生,致力于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唐闸生活小学、唐闸图书馆、唐闸大礼堂。1949年,李云良与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等人从香港“起义”回国,并把原上海大达大通轮船总公司的轮船带回上海。新中国成立后,李云良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交通部参事等职。
关于李云良,南通市二中校史《百年敬孺》中有其学生和校董时代的如下记录——
1922年“高小首届学生毕业”条目下,记录“李云良”为首届毕业生之一,大事记曰:敬孺高小首届学生完成三年学业,6月21日—24日举行毕业考试。25日,一、二年级召开茶话会,欢送毕业生。29日,举行第一届高小生毕业典礼,张詧、张謇和县知事瞿鸿宾等来宾参加,并与全体教职员工、毕业生合影留念。
1947年大事记“校董事会拨款学校建设”中写道,敬孺中学实行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董会组成人员13人,其中就有“大达外江轮船公司联营处经理李云良”。联系文章开头的那本题赠,表明其时唐闸生活学校仍在办学中。当年敬孺学校的首届毕业生,而今已经成为社会栋梁,并在实业与文教上均有贡献。此诚张謇先生“父教育、母实业”之遗绪。
关于生活学校的教导主任顾云书,院士姚穆在《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敬孺中学生活》一文中有所提及,姚穆是敬孺初中1945年第十二届毕业生,他1942年至1945年在校读书。据其介绍,他1942年读初一时,当时的教导主任是顾云书老师。1944年,校长周硕君、顾云书老师、丛锦澄老师还组织了一场谜语大赛,老师们拟了一百多条谜语,许多都联系学生的实际,甚至联系到学生的姓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姚穆的印象里,老师们都非常平易近人,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方法,更关心爱国主义态度。老师们不仅在课余和学生谈心、平等相处,甚至在课堂上也会用自己的经历教导学生如何注意不断地检查自己、提高自己。
他举例说记得顾云书老师一次在课堂上以自己当时兼任大生纱厂河东的子弟小学校长一职时执笔写信给工厂请求发工资,书信写成后给在座的各位老师传看,大家都同意,信送出后一位老先生却指出其中把“拖欠”写成“甩欠”了。为此,顾老师在课堂对学生说,是自己的失误,自己不够认真,没有仔细检查。并告诫学生,干事一定不能马虎,不能犯像老师这样的错误。65年之后,姚穆院士依然记忆犹新,可见顾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也可佐证,顾老师曾在不同的学校工作或兼职,也是能者多劳,受人崇敬。
不知道这《寄小读者》上的小楷题赠出自谁人之手?是校长李云良,还是教导主任顾云书,抑或是级任龚子翔?虽暂无法考证,但是采取这种形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却是极为用心的教育方式。
时下,我们的学校用什么来奖励第一名?我们又把学生引向何处去?从以前的这本书上,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时代的某种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