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唐水江:37载雪域的风与云

原创 南通日报江海文学
浏览量
作者:顾遐
全文4,949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援藏干部唐水江:37载雪域的风与云

都说人生如旷野,如果海拔抬升近4000米,是什么感受?你能坚持多久?什么力量支撑着你?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定,干部定期轮换,一般3年。而在此之前,已有少数先行者,唐水江就是其中一员。

1977年援藏,同行者陆续内调,唐水江留了下来,扎根雪域37年。2014年,他以巡视员(正厅级)身份退休,回到南通市海门区包场镇河南村,“当时没想到能回家乡”。如今74岁的唐水江保持农民本色,依旧种田、捕鱼,这两项技能曾在西藏派上大用场。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个人命运的改变,是西藏重生的缩影。

“援藏干部践行‘老西藏精神’,像精神支柱一样撬动内心,就会产生工作动力。”从微末乡村走向广阔高原,先后从事气象、史志、广电工作,不同的岗位实则一脉相承,当信息传播跨越山海,西藏不再因遥远而陌生,“感召更多的人关注它、帮助它”,共同守护这方“净土”。


山南气象台:

风云可测不再听天由命

西藏,似乎是地球原本的模样。岗巴拉山轻轻托起蓬松的云层,云影扑向圣湖羊卓雍措,绿松石般的水波清透变幻。

40多年前,没有像样的公路,长途汽车在搓板路、碎石路上跳跃颠簸,乘客被筛得找不到重心,晕车加高反折磨得人痛不欲生。忽听一声惊叫,有人被猛然弹起,头顶和车顶硬碰硬,鲜血直流。

这是一趟未设归期的行程。1977年8月28日,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藏班30名南通同学抵藏,星散至6个地区。5人被分配到山南地区气象台,创建天气预报组,唐水江任组长。5年后的这一天,唐水江的独子出生。

藏文化发源于山南,平均海拔3700米。唐水江一个多月就克服高反,“我精神上有准备,不准备吃苦,再简单的事情都办不成。”其实身体素质很关键。几年前,唐水江虽通过体检,却没能当上潜水兵,心里憋着一股劲儿。

1975年,24岁的唐水江被提拔为包场公社党委副书记,是南通地区最年轻的干部之一。这年5月25日,人民路人潮涌动,群众拉着横幅,敲锣打鼓欢送主动奔赴西藏的南通籍退伍军人倪惠康、李德祥。唐水江的心飞上了高原,写下人生中第一封申请书:“我需要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重新展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气象学院毕业后,他婉拒留校机会,“绝对是冒险,很少有人愿意去。”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地表薄薄约10厘米的草毡层,是生命的全部依托。“世界第三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为更大区域提供了生态屏障,影响着全球大气环流。

1950年10月,首批气象人员随第18军到达昌都,在扎曲河畔建立西藏第一个气象站。站点稀少,资料欠缺,高原天气成因及规律难以被深入研究。

创建预报组从零起步,5名南通气象专业人员带来强大的技术支援。西藏的主导产业都与气象条件相关,有了天气预报,农牧民不再听天由命,但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尤为艰难。“我们主要是到农牧区搞气候普查,蹲点服务,指导牧民用熏烟法防霜。在泽当镇有一个林业局培育树苗,一旦有恶劣天气,必须派人连夜报告。预报组的女同志下乡,连续走了好几天,真的非常艰苦,这种精神我回忆起来很感动。”

大家挤在一张乒乓球桌上绘图,连轴转十几个小时,头疼胸闷、双眼布满血丝。住的是低矮的土坯房,常吃蔬菜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常年缺乏叶绿素,会引发高原性疾病。亲朋进藏,行李箱里塞满蔬菜,甚至把蒜头串成串缠在腰间,“送一把青菜比什么礼物都金贵”。

“我是种地人出身”,唐水江看到台里四五亩茅草地荒着,就动员职工用有机肥种菜。除供给食堂还有剩余,他让同事买来一杆秤、一辆三轮车,自己带头和藏族同事上街卖菜。泽当没有菜市场,气象台卖菜成了新闻,7个县的单位开车来“蔬菜基地”进货。仅这一项,每位职工年增收三四百元,当时月薪三四十元。“社会运行,是一个相互服务的过程。这是我到西藏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福利增加了,大家工作积极性高涨,还对社会作出了贡献。”

爱人崔素英1979年进藏,担任天气预报填图员,“有现成的家教”。崔素英觉得不可思议,“在西藏这么多年,他没吃过一粒药,没进过一次医院。”唐水江喜欢捕鱼,“我的身体好与吃鱼大有关系。诀窍是站在清水与浊水之间撒网,几十米长的绳子连网总共有100多米。很危险,要先试好水深,查好水流速度。”他对同事说,“只要跟我网一次鱼,够你吃一年。”烤棒棒鱼、胡子鱼的香味引来了同事,“我把鱼挂在窗口,他们用钩子再钓一次,挺有意思。”


那曲气象台:

让大家安心就是安家

1992年7月,唐水江所在海拔上升至4500米。“海拔越高我反应越小,到了低海拔反而会有低山反应。”

唐水江正和同事打扫单位环境卫生,一个穿着藏服的青年男子醉醺醺地拎着啤酒瓶,口齿不清地挑衅:“你是谁?干什么的?”平时没人敢惹刺儿头米玛次仁。有人小声提醒,“他是新来的书记。”

“你好,我叫唐水江,以后是你的同事。”唐水江说,“现在要打扫卫生,等你清醒了我们再交谈。”米玛次仁的嘴角还在冒酒泡泡。

这是唐水江赴任那曲地区气象台党委书记兼副台长的第二天。此前,气象台领导班子出了问题,人心涣散,80%的人要求调离。

安多县气象局位于海拔4800米的那曲市唐古拉山南麓,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气象站,每天定时气象观测是对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考验。零下40℃是什么感觉?羽绒服外面套军大衣都觉得冷。

唐水江新官上任不急于三把火,而是慢慢调研,整顿领导班子,从制度建设开始,“公平公正、切中要害是最重要的”。他带领党委一班人现场办公,20多天翻山越岭走了6个气象站,一一解决所有遗留问题。室外滴水成冰,室内凝气成霜,工作人员点着蜡烛、捏着铅笔头绘图,唐水江心里不是滋味。

在这里,人们对物质的要求很低很低,组织上能给的又太少太少。面对付出和得到的巨大落差,他们为何能安之若素?唐水江深知,“让大家安心就是安家”。

唐水江把气象台闲置的伙房食堂装修后,办了当地唯一的卡拉OK厅,“下雪天24小时都有人来玩”。他每天压阵,其他干部义务轮值。有时一晚创收2000多元,相当于现在的2万多元,盈利作为员工福利。

米玛次仁喝醉了就唱同一首忧伤的情歌,唐水江发现了这副好嗓子,让他常来唱歌调动气氛。有一次,米玛次仁又烂醉如泥,他靴筒里有藏刀,眼看要出乱子。唐水江拨开人群上前劝阻,请他进单间冷静。天亮后,唐水江语重心长地说:“你一定要改掉酗酒的不良习惯,现在是6月,如果到国庆节这段时间你没醉酒,到时候我请你喝。”

心境如镜,可以照见他人。“不能因为有一点毛病就让人家靠边站,这样他会走相反的方向。威信不是靠权力,你以情换情,以心换心,他会尊重你。”唐水江观察米玛次仁情况稳定后,把他调去米林县气象站任负责人,后来提拔为县气象局副局长。信任激发责任感,米玛次仁像换了个人,还和站里的女同事恋爱了。4年后,唐水江即将调离,米玛次仁抱紧唐水江的腿不撒手。

“就像房子,缺一块砖就要透风,缺一片瓦就会漏雨。岗位该填补的都填补起来。有能力、有牺牲精神的干部培养多了,一个地方哪怕再落后,都会像家庭一样团结。”

提及台里的制氢房险情,唐水江心有余悸。有天夜里,唐水江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办公室主任多尔彩上气不接下气:“唐书记,不好了!氢气房旁边的柴油机发生故障,烧得通红,可能要爆炸了!”唐水江立刻赶往现场组织抢修,“一旦爆炸,严重危及国家财产和人的生命安全。”多尔彩和机务员扎西,冒着生命危险,顶着铁皮冲进去关掉机器,解除了危机。唐水江上报自治区气象局给予通报表彰,宣传他们的事迹,全方位调动了员工积极性。

经过一代代气象人的“传帮带”,如今,一支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气象人才队伍建立起来,藏汉比例由3∶7变为7∶3。

影视化:

让全世界了解真正的西藏

“每到一个地方,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造出别人没能实现的价值。”

因为神秘,西藏是许多人的梦;因为未知,西藏曾令人望而却步。1992年,5集电视剧《离太阳最近的人》在央视播出,首次以西藏气象人为题材,再现几代援藏知识分子建设边疆的贡献,获飞天奖三等奖。

创意来自唐水江,剧名是他和导演斗琪商量得来的。“离太阳最近的人”,就像希腊神话中飞向太阳的伊卡洛斯,浪漫而孤勇。“当时我正在编写西藏气象事业发展历程的小册子,文字终究是平面的,我考虑通过电视剧来展现西藏工作的重要性。全国人民都想知道西藏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然条件、社会和历史构成,汉藏及各民族同志怎样携手艰苦创业。得到认可与支持,对援藏干部是种激励。”

剧里的桥段很真实:小气象站参加世界气象情报交换只需几秒,可气象人收到家书要等一两个月;拿到报纸新闻早成旧闻,气象员调侃,“倒回去生活一趟,越活越年轻”;老站长千里迢迢带来的一点青菜,成了宴会的主菜……

1998年,唐水江任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全面启动地方志编纂工作。“《纪念西藏民主改革三十周年》特别重要,之前虽然有人研究,但未形成系统文本,作为党史、藏学研究是第一次。”2005年,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10集文献片《新西藏》在央视播出,由唐水江提议,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合作拍摄。

青藏高原是我国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曾两度到访巴吉村,一席话暖人心:“西藏的资源很宝贵,有的是很独特的,还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且今后会更宝贵。”

唐水江在实践中感悟到宣传西藏发展变化的重要性,尝试将史志资料通过影视化立体呈现,让全国甚至全世界了解真正的西藏。

西新工程:

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白天忙农牧,晚上数星星。”唐水江描述农牧民的生活常态,“一家人在一起喝喝茶或者喝口青稞酒,长年累月主要是这样。”信息洪流冲不上高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慢一拍。

牧民感慨,“有了收音机,整个地球会变小,而我们心里的世界会变大。”有了电视机,世界本应变得更为广阔,但由于片源少,武松一个月打一次虎,唐僧两个月重启取经,重播率堪比折子戏。

2002年7月,唐水江履新自治区广电局副局长兼电视台党委书记。此时,为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的“西新工程”已启动两年,但改观不大。

“原来每天只有10小时的播放量,后来实现两个卫星频道24小时播出,可以说是创纪录的。这里边要增加多少工作量?”

西藏的藏族人口约占90%,很多人听不懂汉语。唐水江说:“由于缺少电视的藏语宣传,党和国家的声音难以传播到千家万户。”

全台群策群力,增加设备投入和人员培训,提高译制效率,译制语节目由原来每年100小时增加至1000小时。2004年,实现央视《新闻联播》当天译当天播。2007年,藏语卫视频道24小时播出,同时在周边一些国家落地。唐水江认为:“旅居国外的藏胞,包括国际观众认识了全新的西藏,电视宣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告创收随之竹子拔节,从每年200多万元,第二年翻到千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递增至一个多亿。

顾得上千家万户,却对不起自己的小家,成了唐水江一辈子的遗憾。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对援藏干部而言,无法两全。

“我对国家尽责,对事业尽责,家人给予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抛家舍业远赴高原,上不能养老,下不能育小。“双方父母离世的时候,我没来得及送最后一程;爱人难产,我不在身旁,我对儿子说,你的命是你妈用命换来的。”一家三口关起门说包场方言,仿佛回到了故乡。儿子12岁独自去成都上学,3年后唐水江才去探望,送行的时候儿子眼睛红红的。“我在你们身边生活还能有多长时间呢?”儿子高三下学期转到了拉萨中学。

“个人也好,工作单位也好,世界也好,就像天气一样,时时刻刻在变化。”要善于捕捉、未雨绸缪。“我学的是气象,从事更多的是领导和管理工作,从自然科学中悟出社会发展的规律。”海拔的攀升,距离的延伸,拓展的不仅是目之所及,更是精神疆域。

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一叠叠红本本见证唐水江援藏37年的风霜雨雪。“对于权力,既看得重要,又看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履行职责,勇于担当;不重要的是个人私利,一切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这是党的宗旨。”前些天收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唐水江感慨,“没有党的教育培养,也就没有我”。

苍茫的天际线亘古绵延,留下业绩待后人接续。万物和谐共生,藏族有句谚语,“雪山的沉默比任何声音都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