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苡新书《十三相》分享会在通州举行

原创
浏览量
作者:张萍
全文1,572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十三篇故事,十三幕家庭悲喜剧,在金秋的通州与读者相遇,共同探寻平常人平凡生活中的微光。

10月11日下午,通州状元书坊内书香弥漫。由通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通州区作家协会主办,通州区美诗文吟诵社承办的“文学与人生的多维对话——倪苡《十三相》新书分享会”在这里举行。

集体合影.jpg

精神与使命:作家分享创作心路历程


倪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如皋市作家协会主席,近百万字小说见于《钟山》《作家》《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等杂志。小说集《女人和猫》入选“江海作家书系”。获江苏省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全国教师文学艺术奖、南通市文学艺术创作大赛特别奖等多种奖项。新书照片.jpg

《十三相》收录了十三篇短篇小说,多以小城为背景,关注普通人的家庭与人性问题。倪苡深情讲述了《十三相》的创作历程。她表示,自己“喜欢小说的原因是因为我有创造的快乐,我有把一个从无到有、把一个东西创造出来的快乐,一个小说就是一个小世界,这小世界里什么都有,我能够想到这么多方方面面的,我能够把它创造出来,我觉得就非常开心,非常的享受。”

“小说一定要写得好看,一定要丰富,”倪苡说,“所谓的丰富性,就是不要设置道德评判。我们在创作小说的时候,不要老是觉得,这个人好,我一定要把他写得无限好,这个其实不符合人性的,我们要写出人性的丰富性,这样的人物才丰满。”

“我们在生活当中发现一个事情,或者说发现一个人物,然后经过我们的思考,思辨,去构思,把小说写出来。”倪苡说,“发现小说的人物要赋予时代精神,要有时代特质”,“我们可能只有退回到生活表象当中去,可能才接近生活的本质。”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倪苡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有很多人说诗和远方,那书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我们看不见的,我们在书中都可以看见。”她认为“作为一个作者,如果真想写好东西的话,文学、社会学、历史、哲学、美学的这些书籍都要去看看。为什么?我们要跟上这个时代,才能够写出那么丰富的作品。”


深度共鸣:读者互动与交流环节


活动中,通州区美诗文吟诵社、卫健文联朗诵协会成员,分别为现场读者献上了小说《早上好,宝贝》《白鹭,白鹭》《像风一样》片断,声情并茂的朗诵瞬间将观众带入倪苡笔下那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小城世界,让人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挣扎。DSC_7101.jpg

现场互动环节中,读者分享了他们的阅读体验。作家张剑彬说:“如果设立一个专门描写教师情感世界的作品排行榜,倪苡老师的作品足以名列前茅,这应该得益于倪老师数十年的从教经历,才对教师群体的情感了解得如此深刻、细腻、真切,同为教师的我在阅读时,一下子找到了生活中女同事们的影子,倪老师对人物情感的把控令人叹服。”作家郝贵良说:“真正有力量的文学作品,从不悬浮于生活,而是扎根平凡土壤。倪苡的短篇小说集《十三相》正是如此。这部作品如十三块精心打磨的棱镜,每一面都折射出普通人生活的褶皱,褶皱深处藏着照亮人心的人性微光。”作家王祝平说:“倪苡用生动深邃的笔触,叙写世态的炎凉、命运的无常,探寻人性的幽微、生活的真相。那是倪苡写作状态的相,也是当下怀揣文学信仰的我们,需要不断追寻与顿悟的写作之相。”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海波说:“《十三相》里面有好多作品,就是通过家庭在时代变革中的悲欢离合,折射出数十年社会观念的变迁。”他说,“《十三相》中的作品源于生活,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但从更高层次来看,它们又是高于生活的,倪苡在创作的过程中强调了对素材的艺术提炼和哲学观照。”对于南通本土小说创作,王海波强调了三点,“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是一个捷径。”“要追求典型的创作,努力塑造既具有鲜明个性,又承载着某种普遍意义的人物”“要实现审美的升华,要考虑你的文字,最终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什么,是灰暗的叹息,还是穿透阴霾的一丝光亮?”


温馨收尾:签名留念与合影环节


活动最后,倪苡为读者签名,并合影留念。现场氛围温馨而热烈,文学与人生的对话在互动中延续着温度。DSC_7115.jpg

《十三相》新书分享会虽已圆满落幕,但书中对人性的探索、对生活的思考将继续引发读者的共鸣。正如倪苡在书中所展示的,普通人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性真理和生活智慧。这场关于文学与人生的对话,既是对生活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坚定守望。相信在倪苡等本土作家的努力下,南通的文学创作将继续繁荣发展,为读者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摄影:马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