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趣

原创
浏览量
全文1,078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但凡男人,与酒结交至深者十之八九。古人亦云: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所以,酒便和人的一生相伴相随。
追根溯源,酒出现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农业有了耕种,其次,要确保粮食有一定的产量,有可剩余。可以说,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酒属于奢侈品。中国人是十分钟爱酒的,孩子出生便摆满月酒、抓周酒,升学要办谢师宴,婚嫁必喝喜酒。江浙地区的习俗更隆重,孩子出生时如果生的是女儿,就酿一坛黄酒,埋于地下,等她出嫁时取出,叫作“女儿红”;如果是男孩,同样也酿一坛深埋,等其考学成功时开封,名曰“状元红”。春节时喝的是屠苏酒,三月三上巳节要喝酒,清明又称“寒食”,人吃了凉食需发热出汗,避免积食,所以要喝酒。酒后乘兴登高,缅怀故人。端午节时喝“雄黄酒”,白娘子因喝了此酒才现出原形。中秋喝“桂花酒”,吴刚在一斧斧砍着永不倒的桂树,那桂花酒在月宫就成了佳酿。九九重阳喝“菊花酒”,祈祝生命安康。

一般人只知李白、杜甫、王羲之等是诗仙书圣,殊不知,他们都与酒情深意笃。且说李白吧:“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所描写的李白,因喝了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是李白在自述人生,对酒钟爱的程度了得。只因他一生在酒中,欢喜与忧伤远胜于常人,风云际会,美酒入心入怀,成就了李白不可复制的一生。在唐代还有位“卒赠礼部尚书”的贺知章,也是一个好酒之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寥寥几笔勾勒了贺知章的写意神态:“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飘飘欲仙,摇摇晃晃,只因为他又喝多了。贺知章知李白也嗜酒,一次见面后便拉李白进了酒楼。两个人喝得酣畅淋漓,却发现酒钱不够了。怎么办呢?贺知章就扯下衣服上的金龟,权当酒资。在唐朝,官员按照品级赐鱼袋,鱼袋上有不同的金属做的龟。四五品官用银龟,三品以上才能用金龟。贺知章的金龟为皇帝所赐,居然拿出来作了酒钱,此事后来便成了酒中佳话,贺知章去世后,李白痛心疾首,写下了《对酒忆贺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中国艺术史上还有许多与酒有关的逸事。像竹林七贤的刘伶,喜欢驾车走在山野上,但他驾的是很慢的鹿车,一路上,边看风景边喝酒,他还带了一个随从,扛着铁锹跟在后面,刘伶吩咐他,自己如果喝死了,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埋了。这就是名士的不羁。傅抱石有一枚闲章,上刻“往往醉后”,盖了这枚闲章的画作往往满纸意趣纵横,凌厉之气扑面而来。我们有情致时也不妨一试,微醺赏佳作,必接千古,或可触摸到墨汁泼洒下来那一刻滚烫的激情。

酒在千百年的人类长河中,演绎了丰富多彩的传奇故事。富有了的当下,喝酒成了平常事,酒驾、醉驾闯祸了,那不关酒的事,那是人祸,如若真能养成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时代风尚,千年以后的子孙们遥想今日这种好的酒风传承,更能使酒文化绚丽多彩,让美酒启迪人性的光芒,演绎更多的酒趣轶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