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 | 2025年10月14日

浏览量
全文2,193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最深情的高呼

□老兵

5∶0,大屏上跃动的数字像一纸冰冷的判决。看台上,身着黑色球衣的淮安球迷依然挺立,泪流满面地高呼:“淮安!战斗!”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信仰。

在这个结果至上的时代,我们习惯用得失衡量一切。可总有一些东西比输赢更重要。就像这些球迷,他们的球队输了,但他们的呐喊反而在失败的映衬下愈发纯粹而滚烫。那不再是期待奇迹的助威,而是超越胜负的陪伴——你在巅峰,我为你欢呼;你在谷底,我陪你走过。

前些日子,南通队同样以5∶0大胜连云港,连云港球迷的举动令人动容,我曾写下《继续战斗》;而今淮安球迷在泪中高歌,情景何其相似。原来,真正的感动从不孤独,它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相同的内核击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些泪水不是软弱,而是最深情的坚毅。爱一支球队,可以爱它的胜利,更可以爱它的失败。因为,失败时的相守才配得上胜利时的狂欢。

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它不是为完美喝彩,而是为不完美坚守;不是为强者加冕,而是为弱者不屈。当我们在生活中渐渐学会计算得失、权衡利弊,这些泪流满面的瞬间提醒我们:世间最珍贵的永远是那颗不计得失的真心。

用声音承载历史的厚重

□金霞

11日晚,在第十届福田文化节启动仪式上,由侨联华侨艺术团合唱团演出的大合唱《怒吼吧!黄河》,让人听得热血沸腾。指挥高也老师手势传递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指令,引导演唱者们不是单纯的“大声唱”,而是用声音承载起历史的厚重,让观众感受到旋律背后的悲愤与力量。

《怒吼吧!黄河》这首作品的旋律自带强烈叙事感,从低沉的酝酿到高亢的呐喊,每一段都在诉说着民族危亡时的抗争。尤其是在合唱高潮部分,当所有声部交织在一起,那种集体迸发的“怒吼”感,观众仿佛置身于黄河岸边,真切体会到先辈们不屈的精神,这种情感共鸣让歌声充满感染力。

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能跨越时空,让当下的我们与先辈产生精神联结,这种“怒吼”背后的勇气与团结,都将成为前行的动力。

摘花生

□龙水

晚上下班刚到家,就见场内堆着小山般的花生藤。刚卸完车的妻子笑着对我说:“晚上加班,摘花生。”

晚饭后,我将屋外墙灯打开,然后搬凳拿桶,摆开了“战场”。随手抓过一棵沉甸甸的花生藤,根须间沾有泥土味的花生果浑圆丰满、密密麻麻,轻轻一磕,竟像缀了满串宝石。“乖乖,今年的花生太好了!”我忍不住惊叹。

“春夏之交,风调雨顺,花生长得旺;到了开花时,持久干旱。我早晚抽水抗旱,后来又施肥、除草和壅根,花生藤铆足了劲长。藤儿旺,果子多。”妻子侃侃而谈,眼里满是得意。

我怀着丰收的喜悦,一个劲地拽着花生果。随着“咔嚓咔嚓”的撕裂声,大把花生果被我攥在手里,簌簌丢进桶中。摘着摘着,一棵茎秆韧劲足、根系发达的花生藤引起我的注意——藤上四周里外挂满了果。我好奇地边摘边数,两分钟后,竟从这棵藤上摘了86个成熟的果子;加上未成熟的果子,足足有100多个,简直可以创“吉尼斯”了!

夜色渐深,伴着秋虫的低吟浅唱,我俩你追我赶摘着花生。不知不觉到了深夜,小山般的花生藤终被我们摘空,面前摆着四大桶洁白如玉、颗颗饱满的花生果。正应了那句老话:“人懒地生草,人勤地生宝。”

石港大方柿

□巴渝

秋分了,先生买回了柿子。我问道:“这柿子是向石港人买的吗?”他回答:“不是,石港人还没来呢。”

我说的石港人是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他每年秋分后的每个早晨,都会开电瓶车从石港赶到崇川的菜市场卖柿子,只要他一到,人们就会将他的柿子抢购一空。

石港柿子外形大而方,沉甸甸的,果皮是橙红色的,表面裹一层白粉,那是糖分,水洗一下掰开,咬上一口,好吃极了。因为先生多年来一直买他的柿子,所以他认得先生。他告诉先生,他家种了六棵柿子树,每个秋天创收近一万元;他还会告诉先生,如果明天下雨,就不来崇川;柿子将下市了,他也会提前告诉先生,从明天开始不来了。先生问他,是没有柿子了吗?他说,还有些,不摘了,留给鸟儿们慢慢吃,冬季要来了,鸟儿们很难觅食。

霜降前的柿子水水的、甜甜的,似乎要流果浆;霜降后的柿子流失了水分,保留了精华,面面的,吃下一个,就像是吃了一碗饭,撑得肚子饱饱的。春华秋实,又到了吃柿子的时候,这些天我总是在先生买菜回家后不经意地问:“石港人来了吗?”

卖大方柿的石港人,我们在崇川等你来哦……

最年长的同学聚会

□顾立九

一个老同事发了一张照片给我,是他们几个同班老同学近日聚会的照片。

收到照片,我不感到惊奇,因为类似的照片我已收到多张,因为他们每个季度聚会一次。

虽不惊奇,但每次都深受感动,感动于这六名1958年从南通一中高中毕业的同学几十年的深厚情谊,感动于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年长的同学聚会,六人中最年轻者87岁,最长者快90岁了。而且个个身体硬朗。除一人家住通州乘车前来外,其余住酒店附近者均自行步行前往,无家属陪同,佩服!

熟悉的声音

□刘耀东

睡梦中隐隐约约听见一阵熟悉的声音,脑子里突然闪现蟋蟀的影子,对,就是蟋蟀在唱歌。

它竟然跑进了我的房间里。我急忙起床开灯,四处寻找。终于在桌台下方发现了它。褐色的外衣包裹着它那灵敏的小身板,带着锯齿的干巴小腿是它跳跃的动力。哈哈,这回看你还往哪里跑。我赶紧拿起手机靠近它,准备来张特写,它的两根触角在我眼前晃了晃,似乎知道似的,很配合。

就这么轻轻一点,咔嚓一声,小家伙的影像便留在了我的手机里。我收起手机,准备去逗它,但它动作可迅速了,眨眼间又躲到桌子底下去了。好吧!你继续歌唱吧!我也要继续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