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 | 2025年10月15日
桂影中秋夜
□灵,异
中秋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中极具温情的一个,历来为人们所珍视。古往今来,中秋明月不知惹动多少文人情思。我最钟爱的当数唐代诗人王建那首《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清寂月色与绵长秋思道尽了团圆时刻的万千况味。
今年的中秋,于我而言多了几分烟火暖意。中午归家,母亲与弟弟早备好一大桌子菜等候。虽非山珍海味,可多是母亲院角小菜园里才摘下的青嫩菜蔬,竹篮中新收的土鸡蛋,昨晚才用笼子抓到的野生黄鳝……柴火灶里煨出的排骨汤全是妈妈的味道,直教我吃得格外香甜,连鱼汤汁都忍不住拌了饭。午后闲暇,祖孙三代同堂的笑闹声将秋日的午后填得满满当当。
月上柳梢时,全家围坐共叙家常。晚饭后,侄儿放下筷子道了声“告辞”,便与他妻子匆匆离去。母亲心下惦记孙儿,随手揣了一颗鲜红的大石榴追出门去,却只来得及听见孙儿远去的“奶奶再见”。这瞬间的温情与怅惘令我心头一动,遂填词一首:
西江月·中秋夜阿奶闻孙别
远岫云收月满,疏篱蛩吟灯悬。堂前围坐笑声喧,共举团圆杯盏。
阿奶追孙持果,丹榴红破霜天。风摇桂影落阶前,唯闻徐语“再见”。
月光漫过阶前桂影,将这首小词浸得清润。我想所谓中秋,大抵就是这般吧:既有千年传承的诗意,更有眼前人间的温度。
中秋供月
□海滨之歌
又到中秋节,和往年一样,我家举行了供月仪式。
中秋供月并不是我家祖辈传下来的。我小时候,家中拮据。到了中秋节,母亲总是到街上的茶食店买两个月饼,我和妹妹一人一个。我们兄妹俩很快就把月饼吃掉,连饼屑都吃得一干二净。除此以外,家中根本拿不出敬月的供品。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母亲讲起月亮来却头头是道,什么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玉兔捣药啊,让我听得很新奇入神,心中对月亮充满了好奇,久而久之,对月亮有了崇拜感,就像我崇拜母亲似的。
自从母亲去世后,我总是想起母亲给我讲的月亮故事。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每到中秋节,便在自家供拜起月亮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天上人间,梦里梦外,企盼团聚,情愫相思,皆源于月光。
入夜,月亮升起,星空灿烂。我摆上月饼、藕饼、菱角和柿子四样供品,对着圆月,点燃三支香,祈祷家庭幸福安康、合家欢乐。
此时,明月高悬,月华如练。香火高燃,星光璀璨。
中秋节是由“祭月”仪式而来,对我来说,中秋供月既是敬拜月神、祈求福佑,也是思念母亲,仿佛看见了中秋的明月就看到了母亲的笑容。
敬月亮
□susan
中秋节那天,朋友圈里热热闹闹,不少朋友晒出家中“敬月亮”的场景。
文友王老师是盐城人,30年前到南京读书,毕业后留在南京。从她展示的图片中看到,一盏悬垂的球形暖光灯像一轮温柔的满月,将深色的门窗映出一圈朦胧光晕。三炷香青烟袅袅,一对红烛火苗轻摇,衬托出安宁祥和的氛围。供桌中央整齐摆着四个做工精致的月饼,周围环绕着花生、毛豆、菱角、芋头,还有红润的苹果、咧嘴笑的石榴。三个白瓷茶杯里,清茶微漾。这一桌供品,静默中仿佛承载着人与天地之间的无声对话。
王老师附文解读:江南一带供品讲究“水八鲜”,苹果取“平安”,花生和石榴象征“丰收”与“多子”,莲藕则寓意“年年有余”。红烛与香烟交织,代表“香火绵长”;三杯清茶,暗合传统礼数中的敬神之数……
大连的朋友说,他家也设香案祭月,拜后分食“团圆饼”,取团圆美满之意;潮汕的朋友则以“芋头祭祖”,孩子们提着灯笼,绕着供桌唱童谣,那一带还有“掷筊”问卜的习俗,借月光投影占下来年运程。
各地“敬月亮”的方式虽不尽相同,但香火燃起,全家静立祈愿的那一刻,心意却是相通的,那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团圆与美好的朴素期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缕红绿
□彩霞飞
又到了吃月饼的时节,下午茶就吃块月饼吧,传统的五仁月饼是我的最爱。切开月饼,就被那抹跳脱的色彩勾住目光,那殷红如熟透的樱桃,鲜绿似刚掐的薄荷,细细碎碎裹着糖霜缠在馅料里,是月饼最鲜活的眉眼,唤作红绿丝,像极了小时候奶奶缝在棉袄上的绣花线。
先挑出这两缕颜色来嚼,嚼起来有细碎的韧劲,初入口是裹得厚实的甜,糖霜在舌尖慢慢化开,才尝出一丝若有若无的果香。红绿丝是用橘皮或木瓜丝制的,它从不是月饼的主角,却比绵密的馅料更懂留痕。在我眼里,那红是中秋夜檐角垂落的灯笼影,绿是院角桂树新抽的芽,把团圆的滋味具象成了可触可尝的颜色。
小时候的中秋月饼是最朴素的五仁或豆沙馅的,切开月饼时看见那抹红绿,那般鲜亮地点缀,心里就觉得欢喜。如今月饼花样百出,流心、奶黄、巧克力,各种口味层出不穷,但总觉得少了那么点滋味。偶尔吃到带红绿丝的传统月饼,还是会心头一暖。那缕熟悉的红绿裹着的哪里是糖霜,分明是童年中秋的月光,是一家人围坐时的笑语,是拆开油纸时那份简单的期待。它在时光里慢慢沉淀,成了藏在味蕾深处的记忆,轻尝一口,就能回到那个月饼很香、月亮很圆的年代。
神来之笔
□Yeats
中秋节时间充裕。想到有几日没拿笔写字,刚学的《张迁碑》还完全找不着方向,于是提笔练习。
可惜依然写不出感觉,刷手机放松。看到一个书法公众号上有各种字体组字的“中秋”二字。那就换个玩法,选了汉《史晨碑》的写法临写。写好后一时兴起,又盖了章。看着还像那么点意思,就想拍照,结果发现毛毡上的墨迹透过来黑乎乎的,很难看。突然看到之前孙女玩画笔颜料时的涂鸦,拿了垫在下面,出片真是好看啊。
把照片发到书画班群,并特别说明拍照过程,被点赞祖孙之作过别样快乐中秋,更夸孙女涂鸦是“神来之笔”。看来孙女的涂鸦比我的字出彩,忍不住有点小得意。
走进你的月饼
□檐上月
中秋节回家,便看见桌上摆得整整齐齐的苏式月饼,奶奶说,是她觉得最好吃的椒盐、五仁月饼。我也带来了我最爱吃的广式月饼,皮薄馅足,莲蓉细腻如沙,蛋黄油润咸香。
我爱广式月饼的圆融。可奶奶始终吃不惯。她说太甜太软,没有苏式酥皮的层层分明。于是,我们就这样每年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固执地塞给对方。
可是今年,当我掰开半块广式月饼递给她时,她却并未像往年一样拒绝,而是掰开半块苏式月饼递过来。我们相视一笑,各自接过,认真品尝起来。
月光平等地洒在我们身上。这一刻我终于懂得,爱的形式可以如月饼般千层万象——苏式的分明,广式的圆融,都不过是通往同一个圆。而团圆不是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最好”,而是我愿意尝尝你的世界,你愿意走进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