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林英:热血洒异乡 英名留千古
海门区包场镇有一个林英村(原属海洪乡),是以革命烈士林英命名的村,是全国唯一以华侨烈士命名的村。
林英,原名丘搏云,又名丘逢葵、丘家道,1906年生,广东省普宁县双湖乡溪桥村人。祖父丘静山,是清末贡生,父亲丘大江,小商兼营农业。兄弟4人,林英排行第二。
1922年至1924年,林英在大坝区立四维小学读书,由于成绩优异,1925年升入朝阳县立铜盂中学,1927年考进汕头市大中中学。该校当时是一所进步学校,林英在这里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高中毕业后,与林赛琴结婚,生一女,名丘瑞君。
1929年,林英离开家乡前往暹罗(泰国)首都曼谷,在黄魂中学执教,后与邱秉经、许宜陶等进步教师共同创办崇实学校。在共产党员马大宁的引导下,他与邱秉经等参加党的外围组织“苏联之友社”,作为团结师生、宣传抗日的阵地。1933年春,林英离暹罗回国,进上海大夏大学深造。
经暹罗华侨学生陈学文介绍,林英认识了在大夏大学读书的共产党员徐扬,从他那里借阅了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对革命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迫切要求参加革命组织。于是徐扬介绍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林英入党后,编入大夏大学附近的校外街道党支部过组织生活。后来地下党组织由于工作需要,调林英去负责工人运动。林英发动和领导了日商丰田纱厂以及其他一些纱厂的工人罢工。
1933年9月,林英遭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关在上海龙华监狱,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在狱中,林英坚持斗争,表现出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后经党组织营救,于1935年出狱。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林英受党组织派遣,参加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三战区第十九集团军司令部战地服务团。1938年7月,林英从战地服务团调出,被编入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第二政治工作大队,林英随大队在武汉周围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1月,国民党从长沙撤退时放火焚烧长沙市,林英同工作队部分成员参加抢救和善后工作。
1939年1月,在地下党的安排下,林英参加了国民党政治临时工作队,辗转桂林、贵阳和重庆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工作。
1940年初,第二战区政治工作大队副队长季强成(海门人),由重庆调入苏北另有新任。林英经党组织委派随同季来到海门江家镇。当时,新四军尚未东进,日军占领海门县城和部分集镇,广大农村仍为国民党所统治。林英初到海门,在没有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之前,他的工作由重庆方面党组织以通信方式进行领导。他遵照党的指示,一方面通过季强成的关系,进行上层统战工作,团结国民党军政机关中的进步分子;另一方面深入青年学生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他们阅读进步书刊,又教唱救亡歌曲。当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刚发表,重庆党组织把这本小册子一拆为三,先后用三封航空信寄给林英,林英重新装订成册,在进步学生中秘密传阅。
1940年5月,季强成出任国民政府海门县政府县长。他委派林英组织海门暑期服务团,并任命林英为服务团总干事。林英把先前团结的能海联中(能仁、海霞联合中学)、海门中学、三益中学的数十名学生,以能海联中学生为骨干,组织服务团,集训一星期。林英既主持集训班的全盘工作,又是主要授课者,他讲解的《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集训结束后,林英率领服务团成员深入村镇,每到一地就忙着出壁报、演活报剧、开群众会,以各种方式宣传抗日主张。林英还利用空隙时间,向服务团成员灌输进步思想, 教育大家要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把个人前途同整个民族及劳苦大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不仅言传,更重身教,以忘我工作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尊敬。
1940年夏,国民党海门县党部负责人施轶千对暑期服务团多方刁难和阻挠,林英亲赴国民党县党部责问为何不容许宣传抗日,施除攻击林英“穿草鞋”似有共产党之嫌外,理屈词穷。由于林英巧妙地掌握斗争艺术,在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内保存和发展了进步力量,扩大了党的影响。后来,暑期服务团的学员们在林英的教育帮助下,有的北上盐城“抗大”分校学习,有的就地参加了革命工作。
1940年秋,林英被调往掘港,在国民党苏北游击六纵队(即徐承德部队)当政训员。其后不久,又调回海门,任海门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指导员。
1941年3月,共产党领导下的海门警卫团成立。当时警卫团的成分比较复杂,副团长张拱北原系国民党军官,干部和战士中不少是从国民党警察中队收编过来的,有的还是三青团团员。党为了加强这支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派林英担任该团政治处主任。开始时,有些同志对改造好这支队伍信心不足,甚至要求调动工作。林英为了做好这些同志的思想工作,反复教育他们说:“为了争取更多的人抗日,我们必须作出最大的努力,只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团结和引导他们,就一定会成功。”这些同志终于克服了畏难情绪,增强了信心,安心在该团工作。
这时,一些国民党顽固派控制的杂牌部队,打着抗日旗号,不但不抗日,还不断寻机搞摩擦,打击进步力量,破坏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1941年5月的一天清晨,国民党鲁苏皖边区第六游击总指挥兼一团团长张能忍率部数百人,突然从西侧向海门县抗日民主政府及海门警卫团驻地江家镇疯狂扑来,企图消灭抗日武装。为了避免冲突、保存有生力量,林英带领部队迅速向南撤退。由于时间仓促,撤退时有一包文件遗忘在江家镇驻地。为了不让文件落入敌手,当晚林英冒着生命危险,独自潜回驻地取文件,不幸被张部哨兵发现而遭逮捕。张能忍认识林英,软硬兼施,逼林英自首。但林英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翌晨,林英被张能忍杀害于江家镇南市梢的麦田里。
林英自参加革命后,始终把革命事业放在首位,1933年他从泰国回国后曾回家一次,全家人想留他多住几天,林英说服了父亲和家人,又匆匆离开爱妻和幼女;在抗战时的陪都重庆工作时,父亲和妻子多次写信要他回家,他复信说“事若不成,誓不回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海门抗日民主政府把烈士的牺牲地原公行村更名为“林英村”,以纪念先烈业绩。
林英牺牲后,中共海门地方党组织虽经多方查询了解,只知道他从重庆来海、南方口音,但不知其籍贯、真名实姓,更不知家庭情况。
转眼数十载,20世纪80年代,中共地方党史资料的征集、研究方兴未艾。1982年始,海门党史办公室在征集烈士资料时曾多次函询客籍烈士林英的相关情况,均无下落。同样,多年来林英烈士亲属日夜思念着亲人,多方打听无着。后有关方面几经转折并调查核实,确认林英烈士即广东普宁人丘搏云。1986年1月14日,海门党史办回信告知家属烈士牺牲及遗骨安葬在海门县海洪乡林英村的详情,烈士遗孀林赛琴、女儿丘瑞君在断绝音信数十年后,获知亲人离家后的最终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