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滨海新区顾陶村国土生态修复带来村营收入“三级跳”,实现“发展洼地”向“共富高地”跨越

原创 南通发布
浏览量
作者:文 | 记者 赵勇进 吕雪琦 通讯员 李逸 康传广 图片由顾陶村提供
全文3,251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秋天的阳光下,海安市滨海新区顾陶村的连片农田里,稻浪翻滚,收割在即。

“谁能想到,这里4年前还是耕地零散、河道淤塞、基础设施滞后。”村党总支书记刘峰说,顾陶曾经是一个纯农业薄弱村,通过国土生态修复和村党总支积极谋求增收渠道,从“发展洼地”到“共富高地”的跨越。10年间,实现村营收入“三级跳”。

2016年,顾陶村村营收入仅52.02万元,处于海安市村级经济下游水平;2020年,村里借助国土生态修复项目,收入突破百万元;2023年,通过产业多元化布局,收入达208.6万元,较2016年增长305%。村集体资产也从2016年的800万元增至2023年的26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万元增至3.2万元,高于海安市农村平均水平15%。

破局:土地修复打开“新天地”

以前的顾陶,被老百姓戏称为路难行、河难看、地难种的“三难”村。自从刘峰调任这个村党总支书记后,才发生转变。

刘峰,2011年从部队退役。2016年,他初到顾陶村时,面对的是田块落差高达80厘米、渠道老化、土地流转率不足10%的窘境。老百姓说,大型收割机进不来,小型农机怕翻车,一到雨天,高地旱死、洼地淹死。

2017年,刘峰在参加海安市农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期间,参加了一次苏南“取经”之旅。“到苏南乡村一看,真是大开眼界。”刘峰回忆,那里“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农业图景,让他和其他村干部深受震撼,特别是常熟市蒋巷村常德盛老书记的一句“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话直戳他的心扉。

转机来了,国家有一个国土生态修复项目要落地,刘峰他们终于找准了顾陶村的破局方向——争取国土生态修复项目,同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过争取,项目落在了顾陶村。可项目推进没那么容易,要把一家一户的碎田成片,得撬动农民千百年来的土地情结和切身利益。刘峰说,最难的是迁坟和填塘。

顾陶村的3000多亩田块里散落着700多个坟头。刘峰和村干部们反复一家家上门沟通,最终创新提出“就地深埋”方案,还用技术给每处坟墓精准定位,“动祖坟在农民心里是天大的事,我们既尊重传统,又为现代农业腾空间,也得到村民的理解。”

面对村民养鱼的坑塘,村里没简单一填了之。“填塘会让养殖户受损失,我们组织人力帮他们联系买家卖鱼,最大限度减损。”那段时间,村干部们天天泡在塘边当“卖鱼郎”,“村民见我们真心为他们着想,抵触情绪慢慢就没了。”

2020年,在自然资源和规划、财政部门支持下,顾陶村全域土地整治项目落地。“那一年,村里像个大工地。”刘峰说,这个项目平整土地2800亩,净增耕地613亩。新建渠道19.2公里、泵站4座、水泥路8公里。彻底改变了“三难”,放眼望去,现在的顾陶村田连片、沟渠路配套齐全。

走在兴业路上,打水员吴义林正在路上巡查稻田用水。“现在省力多了,每天巡田两次,看水情、控闸门,3个人就能管全村的灌溉。”他说,家里3亩地流转了,一年有2000多元租金,管水还能挣1万多元,日子过得比以前轻松多了。

造血:集体经济跑出“加速度”

国土生态修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只是第一步,让土地产生更大效益才是王道。刘峰结合农村实际,探索出以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村企合建为抓手的“三步走”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早在2019年4月,国土生态修复项目启动前,顾陶村就成立海安裕泰谷物农地股份合作社,率先流转土地350亩。“为适配机械化作业,我们连田埂绿化都放弃了,一切给现代农业让路。”如今,项目区土地已全部流转,全村流转总面积超4000亩,流转率达85%以上。

村头的现代化烘干中心,是合作社的“核心阵地”之一。“烘干中心分三期建,固定资产投入448万元,合作社自营公积金出了132万元,其余是上级资金支持。”刘峰领着我们走进车间,八台高大的烘干机矗立其间,“这八台机器一次能烘150吨小麦,恒温烘干技术能保证粮食品质,烘好的粮食通过传送带直接运到仓库,不用二次转运,省时省力。2023年烘干加工费收入就超过20万元。”

2023年7月,顾陶村成立海安裕隆水产专业合作社,整合村里零散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我们和南通安优公司合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借资150万元给裕隆合作社做饲料供给,我们靠规模优势拿供应商返点和预付款差价。”刘峰详解“轻资产”盈利模式,“村集体一年半就赚了45.65万元净利润。我们赚钱不损害养殖户的权益,还帮他们解决资金问题,是共赢。”

健康的收入结构是村级经济持续发展的命脉。刘峰细数2024年“家底”:经营收入188.15万元、投资收入7.82万元、其他收入14.93万元,“经营性收入占大头,说明村里‘造血’能力越来越强。”如今,顾陶村已经从昔日的薄弱村,成为海安集体经济发展的“优等生”。

共享:村党总支织密“增收网”

顾陶村党总支连续四年实施“扬‘二富’精神,走共富之路”书记项目,以党员带头、能人带路、合作社造血为抓手,建成“党建+合作社+服务”融合发展机制,形成可推广的基层治理与产业振兴联动模式。9年时间,顾陶村党总支逐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步步实现了村营收入的稳定增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兴旺的最终目的,是让村民共享成果。暮色降临,顾陶村换上“晚妆”——村道两侧的路灯准时点亮村民回家的路。“村里亮化率100%。”刘峰说,不方便接电源的地方,全装了高亮度太阳能路灯。大家晚饭后爱出来散步、串门,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近年来,顾陶村集体配套投入资金350万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同步推进。先后在村辖区范围内实施河道生态护坡及绿化共计6.2公里。如今全村道路硬化率100%,安装路灯759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种植大户张海兵,是顾陶村破解“三难”、实现“三级跳”的见证者。“我之前在如东搞规模种植,看到这儿土地条件好、设施完善,果断流转1000多亩地种水稻和小麦。”去年,他的粮食种植带来二三十万元收益,“规模效应出来了,管理方便,效益自然好。”

刘峰还分享了个有趣的细节:“上半年请连云港的收割机手来收小麦,中间人起初谈的50元一亩。对方见田块规整、道路通畅,作业特别顺,主动说明年他们还来,只需40元一亩。”良好的基础设施,悄悄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提升了顾陶村的农业竞争力。

2024年国庆节期间,顾陶村动用集体资金14.26万元从海安本土企业进行物资采购,并按照股权证书对全体村民实行实物分红。

今年,顾陶村的合作社“家族”再添新成员——海安裕耘人力资源派遣合作社成立。“这不只为营利,更想把村民组织起来,让大家在家门口就业。”站在新建的冷库前,刘峰对未来规划清晰。

顾陶村以党建为笔,将集体经济发展的民生答卷写在村民的笑脸上。该村先后获海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南通市“五星级村党组织”、南通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先进集体”称号;裕泰谷物农地股份合作社获“省级示范社”荣誉。

紫琅快评

“跳”出乡村振兴一片天

从“三难”困境到村营收入“三级跳”的风景,顾陶村告诉我们,纯农业村难发展的魔咒可以打破,只要努力,只要下决心改变它,总有翻身的时刻。

顾陶村华丽转身的背后,不单纯是数字的跃升,而是乡村发展从“外在改观”向“内涵提质”的深层之“跳”。这一“跳”,“跳”在“破局”的巧劲上,机遇面前主动作为,将乡村振兴的“蓝图”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景”,这也意味着乡村治理效能可向发展动能的转化;“跳”在“造血”的实招上,建立可持续的“造血”机制,从“单一农业”向“多元产业”转型,就是在摆脱“等靠要”的输血依赖,也是集体经济从“要素驱动”向“价值创造”的升级;“跳”在“共享”的温度里,让发展红利惠及每一个村民,这正是共同富裕在乡村的微观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所在。

从“破局”到“造血”再到“共享”,这张“跳”图脉络清晰。一个村也好,一个村的领头人也罢,只要坚守为民初心、找准发展路径、狠抓实干落地,都能实现从“跟跑”迈向“领跑”的跳跃。这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样本。(赵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