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长护师队伍男性占比不足5%,人员结构该如何优化?
市医保研究会发布的一项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南通持证长期照护师已有1136人,其中男性只有45人。对此现象,记者展开专访。
“长护师兵团”女性“控场”
来自市医疗保障研究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持证长期照护师已有1136人。在这1136名长护师中,女性为1091名,占比超96%,男性仅有45人。
不夸张地说,女性几乎处于“霸屏”和“控场”的状态。
数据同时透露,在千余名长护师中,人员年龄结构较之于过往也有所变化。其中,40岁以下的322人,占比近三成。
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的长护师队伍存在两大结构特点,一是男长护师占比较低,二是长护师正在向年轻化转变。
长期照护师是指运用基本生活照料及护理知识、技能,在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场所,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人员等人群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功能维护、心理照护等服务的从业人员。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于2016年启动试点,2020年扩大试点城市范围。目前,全国49个试点城市参保覆盖约1.8亿人,累计超过235万人享受待遇,累计基金支出超720亿元,提供服务的定点护理机构约8000家,护理人员接近30万人。
包括南通在内,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已超过4200万人,而专业化、高素质的护理服务人员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为应对人口老年化趋势,我市不断加快培养更多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专职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人员,长期照护师人数不断递增。但女性长护师的数量依然远多于男性长护师。
女性具有一定的“天然优势”
“女性长护师数量远多于男性长护师,归根结底,是由两方面的重要因素造成的。”17日下午,市医保研究会会长顾忠贤介绍,“首先,是观念上存在一种认知。譬如,一些女性失能老人,在选择长护师时,基本上都会选择女性长护师。从心理以及潜意识的角度来看,女性选择女性来照护自己,没有性别上的‘膈应感’,相对而言也没有生理上的一些顾忌。其次,不少失能老人认为女性做事细心细致、更加体贴入微,更能悉心照料自己。所以,女性长护师比男性长护师更受照护对象的欢迎。”
但事实上,业内人士认为,相较于女性长护师,男性长护师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男性在重症监护、手术室、急诊科等高强度岗位中更具优势,体力充沛且动手能力强,能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患者搬运、仪器操作等任务,抗压能力更强。更重要的是,在性格与沟通能力方面,男性通常更理性、不易情绪化,在紧急情况下能保持冷静,减少操作失误风险。此外,男性护理人员与男性患者的沟通障碍较少,便于开展治疗。
“女性长护师确实做事比男性长护师更细心。但是,论体力和耐力,我认为还是男性略胜一筹。”作为我市45名长期护理师之一的范先生,对此也毫不讳言。
顾忠贤告诉记者,确实,女性有女性的优势,但男性也有男性的特长,两者并不互相排斥,应该是一种良性“互补”的关系。在照护一些失能老人时,如果男性长护师和女性长护师一起合作,提供多人专业照护服务,毫无疑问服务效果更佳。
缩短性别差距要从多方面着手
“长护师这一职业目前尚处于人员紧缺状态。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后随着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竞争肯定会如约而至。”我市一位长护师坦言。
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一些年轻人也在尝试涉足这一新的职业领域。
“从实际状况来看,长护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与长护险保障的质量,两者是息息相关的。”顾忠贤介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专业培训工作,我市也在想方设法解决长护师培训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顾忠贤认为,女性长护师数量远高于男性长护师这一问题,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要优化长护师队伍人员结构,达到女性与男性的性别结构相对均衡,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要积极发挥舆论宣传的力量,帮助人们转变观念,同等、平等看待男性长护师和女性长护师,消除认知上的偏见。事实上,部分家庭在特定情况下反而更倾向于选择男性照护师,认为其在服务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因此,不宜强求,但可循序渐进地推动观念转变。
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男性长护师的职能技能培训,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在工作实际中增强并形成竞争力,让公众不断提升对男性长护师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顾忠贤同时介绍:“目前该行业收入不低。我市长期照护师月薪约6000元。需要说明的是,长期照护服务并非全日制,而是根据照护计划按小时提供,由长护险基金支付相应费用,服务标准也严格遵循国家规定。随着智能化发展,未来有望通过科技手段运用智能设备以减轻人力负担,这也为男性从业者提供了更多从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