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路自查到智能审判辅助,数据要素让南通更“聪明”
搭载高精度相机的检测车缓缓驶过,道路病害在传感器下一览无余;家纺可信数据空间融合公共数据、行业数据以及社会数据,推动家纺产业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数智化升级;庭审中智能审判辅助系统自动提取关键信息,辅助法官高效办案……16日,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江苏分赛决赛结果正式出炉,我市6个项目榜上有名,其中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
这是我市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等多维度精心打造数字创新应用场景的成果,也是“数字南通”建设的生动缩影。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不仅为实数融合注入了强劲动能,更进一步推动城市治理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跃升,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和人民生活品质,标志着南通在数据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数实融合,让数据资源变“资产”
南通家纺年产值超2000亿元,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约六成,是全国家纺产业的“领头羊”,但长期面临产权纠纷高发、质检效率低下、行业数据孤岛等问题,这些都是数字化转型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省、市数据局的指导下,南通高新数字科技联合华为打造“家纺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汇聚6万余家企业、行业及平台等主体超6300万条多源数据,实现1000余家产业链关键主体身份互信,孵化全球首个家纺行业指数体系,为家纺行业数据基础设施提供了标准化底座,也确保家纺行业优质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
作为家纺行业数据基础设施,可信数据空间吸引国内首个家纺行业垂直大模型“纺知云”落地,将单幅作品设计周期由平均30天缩短至约2.5天,通过“快速设计、快速成品”,每年减少积压损失约2亿元。同时,融合多项技术建成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预计每年减少侵权损失超亿元;动态接入生产设备实时数据,通过AI将产品质检速度提升3倍,锻造金标质量。
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化,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方面。我市已完成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一期系统部署,发布首批涵盖53项数据资源的授权运营目录;分两批遴选入驻7家开发主体,已形成20个公共数据产品,实现3项应用签约。
在数据产业领域,淘金合创累计沉淀电商数据超3000亿条,业务已覆盖电子商务数据资源整合、分析和价值挖掘;元始智能科技发力于智能制造赛道,萃取工业数据、打造先进制造垂类模型;云尚找家纺依托大数据平台聚集5000余家纺厂,服务客户超30万,正筹备“数字出海”构建跨境贸易网络。2024年,我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超1500家,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192.5亿元。
数智升级,让城市治理更“聪明”
超重车辆过桥预警、道路病害智能识别、暴雨积水点实时监测……面对日益精细化的市政设施管养需求,为破解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应对的新风险,南通市政设施管理处携手南通大学,建成“南通数智市政管理平台”,布局健康监测系统,完整采集了全市932座桥梁、197条道路、4条隧道和23座泵站的全部设计、施工、定检信息,为智能化养护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项目布设413套监测设备,实现对滨江大桥、城闸大桥、崇川大桥等7座重点桥梁的监测预警,滨江大桥还布设动态称重系统,从超载频次、超载重量、超载频发时间段等维度进行数据分析,并多次与交警、交通等部门配合开展联合治超行动,相关风险源数据也成为现场处罚的重要依据。
日常道路巡检从人工向机器升级,更是全面提升了效率。项目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路面病害检测模型,并结合高精摄像头、负压吸附式云台等研发道路病害识别设备,推进“人机并行”的道路巡检模式。在此基础上,平台系统通过设施维修、零星挖掘、代办工程的“派发-处置-验收”模式,成功将隐患识别速度由72小时缩减至4.3小时,资源调度精度从500米缩小至50米,80%的隐患可消除在萌芽阶段。
以数据赋能城市治理,通过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汇聚10个县(市、区)及81家市级部门和单位的“受理、前端感知、互联网、政务应用”四大类数据,依托政务云密码服务中心、分类分级管控、物理隔离、访问控制、异常阻断、数据脱敏等“人防+技防”措施,创新搭建130项AI预警模型,实现治理模式从“被动堵漏洞”向“主动察风险”转变,精准破解城市治理中长期存在的数据共享难、部门协同难等痛点问题。
数据跑腿,让公共服务更“无形”
我市对接省电子证照库建成数据直达专区,近1.8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3万余项材料免提交,10万余张CA数字证书在人社、医保等领域互认互通;创新数据治理服务,整合汇聚50个部门、300类数据资源,总数据量达14亿条,开发5个基础库、17个主题和专题库,支撑残疾人就业、司法救助、公租房资格审核等公共服务场景。让数据多跑腿,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智慧城市水平的“关键一招”。
此次获得一等奖的“南通法院全场景智能审判辅助系统”项目,也是合理运用数据要素、提升审判质效、深化司法权威的创新之举。
2024年,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科技创新团队聚焦案多人少、同案不同判、刑事案件量刑不统一等影响审判质效的突出问题,深挖司法大数据价值,构建基于案件数据全量解析的AI法律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全场景智能辅助系统。
系统打造了全面、精准且实时更新的类案数据库,可以凭借对海量法律文献、历史案例的深度学习及强大的分析处理能力,快速、精准地为法官推送相关法律法规、参考案例等:通过智能立案助手分析材料、整理案件要素、自动生成结构化数据,可以将立案审核时间从平均的两天缩短至半天;通过复用标准化数据模板与智能工具,新类型案件文书制作时间缩短40%,减少重复劳动;借助联盟内丰富的类案参考,同案不同判率下降30%,上诉率降低20%;分析某时段民间借贷案件高发态势及原因,针对性增设专门合议庭,使该类案件平均审理时长缩短15天,提升司法资源利用效率与审判质效。
法律大模型的引入,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司法公正性、增强公众信任,对促进法治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