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瞎操心”这种习惯,好像改不掉了

浏览量
作者:天潼
全文1,021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多年前一个春晚小品里,宋丹丹对赵本山说“没心没肺的人,睡眠质量都高。”后来许多专业人士论证了此话颇有道理,而我等非专业人士也能从生活经验,验证此言不虚。
我家睡眠质量最高的是父亲。总有人很武断地说,老年人瞌睡都少,早上五六点就会醒。父亲直到去世前,一直爱睡懒觉,八点多就算起早床了。
许多年前,我大龄未婚,亲戚、邻居都认为父亲应该着急。那时商品房刚刚兴起,周边均价不到一千元一平方米。父母一向节俭,大家都估摸着他们起码买得起一套二居室,于是常有人劝他们替我买套婚房,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我在婚恋市场的竞争力。父亲却不以为然,祭出一些老话,诸如“儿孙自有儿孙福”“船到桥头自然直”之类,认为他不应该管我的事。好在有那么几年,我收入还不错,终于在37岁那年买了套二手房,价格是8年前新房的4倍。38岁那年,我终于结婚了。
母亲在我漫长的单身岁月里,一直都失眠。她觉得父亲唱高调其实是在推卸责任,有几个中国家长会不替儿女着想?然而她在家没有实权,因而只能干着急。等我结婚了,她才如释重负,但很快就开始操别的心,依然失眠。这么多年来试过多种安眠药,都没有很好的疗效。
朋友二喜也常年服用安眠药,近两年为减轻焦虑,甚至试过一些少见的疗法,但收效甚微。他对我说焦虑是会上瘾的,一件事解决了,又会操心另一件事。有人给他推荐过“治愈系”书籍,他看罢深感可笑。能被人三言两语“治愈”的,根本就不是病,那只是自身矫情。
父亲“没心没肺”活到了85岁,母亲操心着急如今已经87岁高龄。可见心情愉快不一定比操心着急长寿,寿命这事主要还是靠基因。
去年夏天,母亲体检发现胸部长了个不小的肿瘤,紧挨着心脏。再长大一点就会压迫神经,甚至影响心脏功能。然而手术切除,得拆掉三根肋骨,母亲如此高龄,大有可能死在手术台上。我们征求母亲意见,她决定保守治疗。
以她的性格,这件事自然会悬在心上。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这一年里我常常告诉她一些事,比如我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还有妻子所在的公司也摇摇欲坠了……以母亲的性格,她会优先操心我们的事,虽然这种操心毫无用处,但能占用她很大的思考内存空间,挤占她忧心肿瘤的时间。最近去拍片,情况还好,肿瘤没有明显长大。
常有人说为了不让父母操心,即便生计艰难也应该报喜不报忧,其实每个老人情况都不一样。对于那些大半辈子习惯于焦虑的老人,你让他们不操心你,他们或许会去操心更要命的事。实践出真知,决不能照搬别人的“均码”方法,许多事必须“一人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