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审美鉴赏来自内行
生活在大千世界,随时随地需要调动审美鉴赏。如果只求能够说几句,那不是难事;如果要言简意赅、说得到位,道人所不能道,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大抵“半吊子”、外行得出的鉴赏结论,其合理、准确的程度或多或少要打些折扣,有的则搔不到痒处,甚至也有完全是胡说八道然振振有词者。听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反之,内行的鉴赏,三言两语即可中的,不乏洞见,给人带来启示和喜悦。因此,有效的审美鉴赏首先须以鉴赏者是该行的内行为基础。
严肃的科学研究也有风格和审美,这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却能娓娓道来。他认为理论物理中有三美:现象美、描述美、架构美,堪称“造物者的诗篇”。这种高境界的专业审美感受与理论概括,只会发生在像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身上。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曾对《红楼梦》中的晴雯与袭人这两个人物作过鉴赏比较,洞悉幽微,颇多创见。他指出:晴(雯)虽为黛(玉)影,却非黛(玉)副,她俩虽是一个类型的人,而晴非黛之党羽;袭(人)为(宝)钗副,却非钗影,因为她俩之间绝无像芙蓉诔、芙蓉花这样纠缠不清的情形。他说:写晴雯之死是惨绝之笔,晴雯与宝玉换袄,希望自己死后独自躺着也能如在怡红院里一般。死人的愿望总会让她实现的吧,谁料王夫人竟下令把她送到外头焚化,让她到底不能如愿。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写得好,经他一讲,竟有如此之好!诸般好处也只有俞平伯这样的大内行才看得明白说得清。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画竹大师。他有一则《题画》说道:“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讲的虽是画竹的体会,也可当作鉴赏的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最终进入化境。这化境,是竹、画、自然(人)三者合一,天趣横生,是无意于佳而佳。既是画,也是审美鉴赏的最高境界。试想:这样的体验(观念),非如画竹圣手郑板桥者,还有谁能说得出来?
我不相信素无实践或实践尚未入门者,于该事物之审美鉴赏会有多么有价值的会心与发现。我也不相信该事物所知甚少者能通过由此及彼,展开类推、联想式的审美鉴赏获得精准深妙、脉络清晰的领悟。我只相信:唯有于该事物有真切、深刻实践的内行去做鉴赏者,才有可能烛照该事物之幽奥,与之共舞并有所发明。
不惟鉴赏,世事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