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老想着父母口袋里那几块钱

浏览量
作者:管洪芬
全文1,063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朋友新买了一辆车,是分期贷款买的,然后我们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有个朋友开起了玩笑,说:“你买个车哪还用得着贷款?你父母不是有钱吗?年年往银行里存死期,那才得几个利息,那赚的仨瓜俩枣可远不及你贷款付出去的利息。”朋友摇头:“可我不想用父母的钱。”
朋友说,当初他准备换新车的时候,父母曾经问过他钱够不够,不够,爸妈这里有。他听着,都是直接摇头,回绝父母的话也是直截了当,他说:“哪用得着你们的钱,我工作这么多年,买个车的钱哪还会没有呢,你们的钱就好好存着吧。”所以,父母不知道他的车是贷款买的。朋友说,父母一生辛苦,年轻的时候每天起早摸黑挣些微薄的钱拉扯他和妹妹,供他们上学,他们大学毕业,各自成家时,父母又倾其所有给他们挣足体面,然后慢慢地,父母老了,挣的钱越来越少,但还是每天每天地不愿停歇,挣了钱也舍不得花,全存银行,为的只是给自己的老年提供保障。父母不是对他们没信心,他们只是不想老了拖累子女。
朋友坦诚而言,说这些年父母手里是存了点钱,如果他向父母开口,父母也肯定舍得拿出来,但他不想父母手里没钱而感觉心里没了底。他怕父母一旦心里没底,会更不计辛苦地去挣钱,相比这些,他宁愿自己贷款,他喜欢看着父母说起存款高兴的样子。
朋友的话倒不由得让我想起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帖子,能看出来这是一个中年男人发的,说他爸爸今年82岁了,子女的意思是让爸爸把房产过户一下、存款也取出来分一下。这样做的理由相信大家应该都清楚,但他爸爸拒绝,说他身体还硬朗,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要是把钱分出去,以后他要用钱就难了。子女坚持要分,老人坚决不肯分,于是事情一度处于胶着状态:子女说老人糊涂、拎不清,老人则说孩子势利,只知盯着他的钱。
这其中的是非对错其实任谁都说不清,因为见多了老人去世,然后存款取出、分配都成了问题的例子,于是子女们的这种行为也无可厚非,但是无论怎样,大前提还应该是尊重老人。可以提一些建议,如果老人不同意,倒实在没有必要老想着父母口袋里的那几块钱。更多考虑的应该是:父母为何会这样?
以前有句老话叫“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其实在钱这方面也是,于很多老人而言,钱不管有多有少,攥在自己手里才是底气,想用就用;而不是把钱交到孩子手里,要用钱,还要看子女脸色和心情,这种事例还真不少。所以身为子女,我们不应该老想着父母口袋里的那几块钱,而是应该做好子女的本分,真心去对待父母、为父母考虑。而爱不爱父母更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要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让父母感觉到被珍惜。或者说,当子女真心诚意地去想父母所想,很多事可能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