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雅风醉夕阳

浏览量
作者:洪善宽
全文1,626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乙巳年正月初五,我专程去十字街钟楼看春联——“钟报新春,紧随时代争分秒;楼瞻远景,喜看海江竞未来”,这是我参加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组织的十三省市城门(地标)春联大赛时所撰写的,经专家们从万余副作品中层层遴选后,有幸获奖;后由江苏著名书法家刘灿铭先生亲笔书写,制成长达12米的巨幅春联,再由相关部门组织悬挂于南通地标钟楼。面对来之不易的殊荣,我不禁思潮翻滚。
2021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通过微信认识了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的刘开国先生,此后他就成了我学习楹联的启蒙老师。我记得第一次发给他的习作是“冬去春回年年乐;时来运转人人欢”,发出后,心里有点忐忑,像我这样素不相识的微友所作的肤浅之句,他这样的行家会不会不屑一顾呢?谁知他当天就回复了,坦诚指出此联“失替”了。可我一个刚涉联的“小学生”,连“失替”这类术语都不懂。我也不怕被笑话,再发去微信请教,他不厌其烦地指点,同时还建议我要多认真学学《联律通则导读》。就这样,在刘老师的点拨和鼓励下,我对学联的兴趣越来越浓,练笔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到当年年底前,我就撰写了近百副楹联,联都网站还给出了个集辑。我把它专门发给了刘先生,作为半年多来的成绩报告单,向这位从未谋面的启蒙老师汇报。
我学习楹联写作还有一个平台,就是中华楹联微友群,群主是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方留聚先生。这里名师高手如云,佳作不可胜数。方先生每三四天布置一个同题作业,联友们各自独立完成,然后由主评老师点评。评价结果分三类,一是获优作品,每次8个、10个不等,老师会对该联的“优点亮色”作出详尽的分析;二是入围作品,不作具体讲评;三是淘汰(瑕疵)作品,老师会用红颜色标出问题所在,并针对性指出违律之处。对于一、三两类的老师点评意见,我每次都认认真真学几遍,有的还摘要记录下来。它使我逐步了解到优联“优”在哪里,其意境、亮点、手法、技巧等方面值得学习借鉴的有哪些。特别是第三类,对于我这个新手而言显得更为重要。比如那些“失替”“失对”“重字”“合掌”等抽象概念,原来一知半解,而通过对照具体案例,就加深了印象和理解。特别有几次我自己的联作也犯了错,被纳入淘汰类,我就更加注意学习对照老师的评语,并一一复制记录、反复体会,力求不再重犯。三年多时间,我坚持参加同题练笔,撰联近500副。就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回头看看确是受益匪浅。
学写楹联有苦也有乐。由于自身根底浅、学识少,再加上年已七旬,记忆力减退,往往为了一个词、一句话绞尽脑汁想上几天,吃饭不香、睡觉不实。有时在似睡似醒中,突然想起一个自认为不错的词语,就马上起身记下来。有一次在散步时,一边走一边思考,没发现对面过来一个边走边看手机的人,两个“一心二用”的人就这样撞上了,幸亏都是慢速,倒无大碍。当然有时也会一下子来了灵感,蹦出来好句好词,几天的纠结随风散去,这轻松愉悦的心情还真是难以言表。特别是有几次竟然也获优联,成就感油然而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我慢慢入了“联门”,渐入佳境,初有收获。近两年,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组织的新年春联和拥军春联征集活动中,经楹联专家反复评审,从全国各地一千多副作品中遴选出七八十篇作品,拙作也有幸忝列其中,并被选登于《解放军报》、《中国双拥》杂志、《中国楹联报》、《江南时报》、《金陵晚报》和“学习强国”App、《人民日报》新媒体人民号、央视新闻客户端等众多网络主流媒体。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诗文书画全国大赛中,我以“感动中国人物”为题的6副联作被评为一等奖。去年,我的10副联作还被收入《中国楹联传世精品典藏》。每年都有若干联作刊登于《中华楹联报》。乙巳春节,中国楹联学会和中央电视台组织发起春联征集,我撰写的“红联添福同书中国梦;嘉节入遗共享地球村”春联从全国各地两万多副稿件中脱颖而出,入选百副佳联。
“吟哦联韵拂银发,平仄雅风醉夕阳”——古稀之年能在国粹中学到新知,于两行之间寻到乐趣,既陶冶情操又愉悦身心,岂不乐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