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书法的快乐,不在于写出多么完美的作品
摊开毛边纸的瞬间,墨香混着草木气息漫上来,仿佛打开了一道通往宁静世界的门。握笔悬腕的刹那,所有喧嚣都被隔绝在外,指尖与毛笔的触碰,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学习书法的快乐,藏在每一次笔尖游走的轨迹里,悄然浸润着日常琐碎时光。
退休后,我有幸来到市老干部党校学习,师从孙淼学习书法理论和创作。书法班的同学都非常积极,大家每次都认真交作业,一大早我们的教室总是挂满同学们的作品,期盼老师每周的点评。孙淼老师是南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草书委员会评委。他的教学严谨、细致,每堂课都是干货满满。他告诉了我们快乐书法的真谛,上课的时候总是笑声朗朗,我们不知不觉中渐渐提高了对书法的认识和鉴赏能力、提高了临摹和创作的能力。
初学书法时,总觉得横平竖直是道难以逾越的关卡。毛笔下的线条歪歪扭扭,墨团在纸上晕染成倔强的形状。可当我放下急于求成的心,专注于笔锋起落时,突然发现那些失败的练习也是珍贵的风景。就像王铎的《草书卷》里的每一笔,看似粗犷却暗含筋骨,原来笨拙的尝试本身就是进步的阶梯。某次偶然写出流畅的长横和竖线条,墨色浓淡相宜,那种成就感如同春日里突然绽放的花,惊喜又纯粹。
书法的快乐还藏在与古人对话的奇妙体验中。临摹王羲之《兰亭集序》时,仿佛能看见曲水流觞间文人雅士的洒脱;书写孙过庭《书谱》,又像走进了盛唐宫殿,触摸到法度森严的庄重。每个字都是时光的密码,在横竖撇捺间,我跨越千年与先贤对话,感受他们落笔时的心境。有时为了写好一个字,反复琢磨它如何包含了书法的基本笔法,这种探索的过程就像解开一道精妙的谜题,充满发现的乐趣。
更让我着迷的是书法带来的内心宁静。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书写成了难得的“慢镜头”。蘸墨、铺纸、屏息、运笔,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全神贯注。当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焦虑和烦躁都被抚平。我曾在头昏、压力最大时,抄录《心经》,原本紧绷的神经竟在墨香中渐渐松弛。那一刻,我懂得了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疗愈心灵的良药。
更让我陶醉的是跟孙淼老师学草书,王铎展示的是酣畅淋漓的金蛇狂舞。我开始都不敢下手呢!一是感觉不认识;二是写不准确,心里根本没有数,更不用说创作了。在孙老师的课堂里,他特别风趣幽默的教学鼓励着我们勇敢下笔。每堂课后我都回家认真练习,反复琢磨字帖,反复观察老师书写的起笔、运笔、收笔过程,看着视频按照老师的样子,对照字帖先写小样,再临摹四尺六尺对开。从一笔一画的细节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地学习书法,仔仔细细对待每个字。
喜爱是最好的动力。我喜欢隶书,以前书写很认真,工工整整的,没有集中临一个帖,对各种帖的不同风格琢磨不够,所以在书写中不能体现字体的风格和特点,作品的展现就没有亮点。孙老师让我注重临帖,坚持不变的练习不动摇,写出古拙、写出韵味。自己感觉在循序渐进中进步了,手上的感觉逐渐有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开的第一步,仍需在千锤百炼中去打磨。
书法作品落款很重要,如何盖章也大有学问。孙老师总是耐心指导我们要仔细揣摩,对待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布局、不同的结尾,如何处理印章才能做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成为作品的亮点。
如今,书法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冲一杯咖啡,在晨光里临帖;外出也会带上便携小笔记本,闲暇时写下旅途的感悟;在陪伴孙子的时光,坚持每天挥毫不停。尤其是看到孙子也拿着毛笔依葫芦画瓢,嘴角总会不自觉上扬,这就是书法的无穷魅力吧。
我学习书法的快乐不在于写出多么完美的作品,而在于享受书写时心无旁骛的专注、在于发现每个字背后的故事,更在于它教会我用从容的姿态拥抱生活,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