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百年绘事”

浏览量
作者:徐国祥
全文2,648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最近,《画说尤无曲的百年绘事》这一精彩纷呈的展览在南通图书馆隆重推出,让观者深切感受到尤无曲先生这位跨越世纪的画坛巨擘的艺术人生与不朽价值。作为曾经的一名文化工作者或是作为尤无曲先生学生的学生,观之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尤无曲先生用他跨越世纪的艺术人生,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他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僵死的标本,而是可以不断被激活、被赋予新生命的种子;创新不是无本之木的标新立异,而是在深厚根基上自然生长出的参天大树。

《画说尤无曲的百年绘事》立意极为精妙。“画说”,不仅意味着用绘画作品本身来讲述,更暗示着一种无声胜有声、笔墨自春秋的叙述方式。尤无曲先生(1910—2006)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见证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亲历了中国传统绘画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坚守与新生。他的艺术生涯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绘画史。

从展览中,我们清晰地看到这条百年轨迹:

早年筑基(20—40年代):师从陈半丁、黄宾虹等大师,打下了深厚的传统笔墨根基。这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山水还是花卉,都透露出他对宋元明清诸家的深刻理解和精研,笔墨严谨,气韵生动,展现出不凡的传统功力。这是“根”的深植。

中年探索(50—70年代):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环境复杂多变。尤无曲先生并未随波逐流或自我封闭。他坚持笔墨修炼、观察生活、感受时代,在传统框架内寻求契合时代的表达。从这一阶段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对笔墨的持续锤炼,也能感受到一种内敛的坚韧和对艺术本质的执着守护。这是“守”的定力。

晚年变法(80年代后):这无疑是尤无曲先生艺术生涯最辉煌、最具创造性的时期。年逾古稀,乃至耄耋之年,他迎来了艺术的“衰年变法”,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其标志性的“笔墨水融”理论臻于化境,作品气象磅礴,笔墨淋漓酣畅,色彩明丽而古雅,意境既深邃悠远又充满生机活力。他将传统墨法推向极致,并融入对自然、生命的独特感悟,创造出具有强烈个人面貌和现代视觉张力的艺术语言。这是“变”的升华、“融”的巅峰。

“百年绘事”,绝非简单的年份叠加,而是尤无曲先生以生命为笔、岁月为墨书写的一部关于坚守、沉潜、顿悟与超越的心灵史诗。展览以时间为轴,以作品为证,生动地“说”出了这位艺术赤子如何在与传统的深度对话中,在时代风雨的洗礼下,最终完成了个体艺术生命的璀璨绽放。

尤无曲先生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其晚年的变法,其核心价值在于他穷毕生之力,将中国传统水墨的精髓——“笔墨”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了“笔墨水融”的艺术理念。

尤无曲先生是真正吃透了传统的人。他早年对历代大师的临习研究,尤其是对黄宾虹“五笔七墨”理论的深刻领悟和实践,使其具备了无与伦比的笔墨驾驭能力。他的线条可以力透纸背,可以婉转流畅,可以苍茫老辣;他的墨法,浓淡干湿焦,积泼破渍焦,运用得出神入化,层次丰富,墨韵华滋。这种深植于传统的功力是其晚年变法得以成功的基石。

“笔墨水融”是尤无曲先生艺术哲学的核心与精髓。它不仅仅是技法层面的水与墨、笔与墨的融合,更是一种艺术境界的升华。

“融”是状态:强调笔、墨、水、色、气、意的高度统一,浑然一体。在他的画中,你看不到生硬的拼凑,只有自然流淌的生命气息。水不再是简单的调和剂,而成为活跃画面、贯通气韵、生发墨彩的关键媒介。

“融”是境界:是心手相应、物我两忘的境界,是画家胸中丘壑与天地造化融为一体的境界。尤老晚年的山水往往层峦叠嶂、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既有北方的雄浑,又有南方的灵秀,更透出一种超脱尘寰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律动。这种磅礴大气与精微玄妙并存的艺术效果正是“笔墨水融”达到化境的表现。

“融”是生命力的彰显:他的画,水墨淋漓,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活力。这种活力不是表面的鲜艳,而是通过水与墨、色的交融渗透,从画面内部生发出来的,是饱经沧桑后对生命本质的礼赞,是“老树著花无丑枝”的绚烂。

尤无曲先生的艺术高峰出现在晚年,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启示意义的文化现象。它告诉我们:艺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生命的体悟。真正的大家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积累、沉寂甚至磨难,才能迎来厚积薄发的升华。

传统的深度决定创新的高度。没有对传统的透彻理解和掌握,所谓“创新”容易流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尤老的变法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飞跃,是传统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艺术创作需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繁华”的定力。在浮躁的时代,尤老那种甘于寂寞、潜心艺事的精神尤为可贵。

在21世纪的今天,在全球化语境下,在艺术观念和媒介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们重新审视和解读尤无曲先生的艺术,其意义远不止于欣赏和缅怀一位大师。他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如何理解中国画核心价值、如何安顿艺术家心灵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深刻启示:

传统不是包袱,而是源头活水:尤无曲的一生证明了深入传统不仅不会束缚创造力,反而是激发创新、形成独特艺术语言的必由之路。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我们需要的是“入古”的虔诚和“出新”的智慧。

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在于“笔墨”与“意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媒介如何拓展,“笔墨”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以及“意境”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始终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体系的灵魂所在。尤无曲将“笔墨”推至“水融”之境,将“意境”拓展至宇宙生命的高度,正是对这一核心价值的极致彰显和守护。这提醒我们,在探索各种可能性时不应迷失根本。

艺术的生命力源于内心的真诚与坚守:尤无曲先生的艺术之所以感人至深,在于其作品背后那份对艺术的赤诚之心、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对生命的热爱之意。他不追名逐利,不迎合时风,始终忠实于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内心感受。这种纯粹的艺术精神和独立的人格力量在当下尤为稀缺和珍贵,是抵御浮躁、保持艺术纯粹性的重要精神资源。

“笔墨当随时代”的真谛在于精神的契合。尤无曲的实践告诉我们,“随时代”并非简单地描绘当下生活场景或使用新潮技法,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能否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生命体验捕捉并表达出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他的画虽多取传统山水花鸟题材,但其磅礴的气势、绚烂的色彩、昂扬的生命力无不折射出一个历经沧桑又充满希望的时代精神。

作为后来者,我们致敬尤无曲先生,不仅是为了铭记一位大师,更是为了汲取那份沉潜的力量、那份创新的勇气、那份对艺术本真的坚守。让我们从他的百年绘事中获得启迪,坚定信心,在传承中勇于探索,在创新中守护文脉,共同书写中国绘画艺术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