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安小学从初小到完小之路
上世纪初,在张謇先生引领下,通州乡间兴起办学热潮,一批乡村洋学堂(当年百姓对新式学校的俗称)应运而生,四安小学便是其中之一。从1905年创办初等小学到增设高级部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四安小学的每一步都历经艰难,其创办历程值得铭记。
下图左起:民国初年,泛舟西湖的吴思慎、吴浦云父子(右二、三);《通庠题名录》中的吴思慎;青年严德滋;1929年7月,刊于《南通报》头版的四安小学招收高级部新生广告;1930年8月,《通光日报》有关四安小学高级部迁至本部的报道。
废庙兴学,张謇助力创初小
张謇自首创通州师范后,即倡导各区广设小学,俾使学龄儿童求学有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四安乡绅吴思慎、姜萼楼、徐咏沂、王廉卿等发起创办新学。他们效仿张謇废庙兴学之举,议就四安镇北,改祖师殿东侧配殿文昌宫(原文昌宫南魁星楼仍保留)之屋三楹,建初等小学一所。继由知州王仁东(王世襄之祖父)委吴思慎执掌校事,“爰迁神象,葺为教员室、接待室及厨房夫役等室。复辟敞厅为教室,玻窗黑板课桌形式,悉遵新法。又为祖师殿别建厨房、厕屋于庙西,担土填于校东,经营两月,共耗银一千二百余元”。学校由此建成,并于次年二月初二正式开课(1914年张謇主持编印《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所记创校时间为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四安初等小学建办之初即定“忠实”为校训,并于校门两侧书“忠则无私 实则不欺”解释其义。
吴思慎(?—1942),字冠民,号巽之,初习儒学,为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秀才,次年与白雅雨同期入南菁书院求学,后潜心于医道,在通城、金沙等处设诊所,为南通儿科名医,张詧与时任县长宋涤尘等人曾撰联赞其医术精湛。因热心教育,1928年与严德滋同时获聘为第四区(四安区)教育款产委员会委员。
然而,四安小学的创办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曾遇诸多困难。经费方面,开办费除学务公所津贴50元、得捐款300余元外,不足部分均由吴思慎一人“挪垫借贷”。据吴回忆,由于还款无着,“其办学校之亏欠因之成讼”。但就在他因众人“冷眼旁观,不加赞助”而心灰意冷之时,竟得“张啬翁津贴学校开办费(银圆)五十元”。办学常费经呈请州署拨茶庵殿、袁观音堂庙田二万余步作学田,以租息充学校常费,不足部分设法另筹。后因庙田而起纠纷,与王一山、许乐山等结讼于通海五属学务公所,议长孙敬民竟赞成学田收归寺庙。吴思慎为此“曾直白于啬翁舟中”,令孙“见之面赤”,“自忿而自掌颊”,终使“茶庵殿二万五千步田(按:约合百亩)……犹属第一校”。故张謇病逝,吴思慎曾致挽联,表达哀思与崇敬。当年招生,也十分困难。因风气未开,洋学堂并不能被乡民接受,故虽经多方劝导,到正式开学时仍仅有学生20人。此外,因改庙为校,故阻挠质疑尤多。除唆使庙僧呈控州署,谋收回庙田,还有屡唆宵小,夜窃校物者。而难民过镇,照例借宿于庙中,竟有人引导至吴思慎家中,肆意骚扰。办学之艰难,可以想见。
筹设高小,屡挫屡进待破茧
1915年,四安初小遵照部章改名“南通县四安市立第一国民小学”。当年四安,只有初等小学,毕业升学需去通城等地。现有史料表明,最晚在1916年,当地就已有设立高小的计划。这一年,时任四安教育会会长严德滋主持召开常年大会,会上由四安市董事许乐山“提议开办高等小学校案”。报载当年“该区已成立小学十一校,……(毕业生)富者可以送考他区,而贫者无资以培植,必致辍学向隅。许市董提议及此,经各热心教育家一致赞成,尤望该校早日成立,则莘莘学子受惠无穷”。并认为“整顿教育为目前之要政,而开办高等小学尤为四安教育上之急务”。为便于民众子弟继续就读,地方人士开始接力筹办高小。
1919年,“因该市国民学校已有十四处,理合开办高等小学”。市董王秉国“邀本市各要人集董事办事处筹议进行方法。除向各殷富及各商家募助外,拟向乡农每自田一万步募助洋六元”。会上,“众皆踊跃,乐于输助”,同时还规划了基址,并闻“不日即可鸠工兴筑”。
也是在这一年,有“四安市第一国民学校四年生,毕业后,苦于升学无资,其父兄向该校教职员商计。教职员以办高小校成立在即,遂组织特设补习班”。如此为学生着想,赢得社会赞誉。
但高小设立计划未能如期实现,以至“四安市小学林立,……惟初等毕业求学各生,均赴南通、金沙各高小,肄业颇为不便”。1920年1月,吴浦云拟就《四安市区自治事业计划草案》,其中包括设立高等校等计划。此事也引起了官方重视。同年5月,县长瞿鸿宾莅临四安,“至第一国民校舍规划高等小学校地基,以备兴建”。
1921年,四安区入学人数进一步增加。据是年8月《张孝若论江苏省义务教育书》载,当时的四安学龄儿童达5884人,已就学数1282人,占比21.8%(全县平均值为21%),在全县21个市乡中,入学比例排名第九。设立高级小学,适应学童就近升学之需更为迫切。
1923年春,因施行新学制,四安第一国民校改称“四安市第一初级小学”。同时,四安、刘桥、兴仁等九市乡“由劝学所决定分年设立高级小学,以宏造就”。自县教育行政会议确定每区应设一完全小学后,四安地方人士再次行动,积极推进高小创立。是年6月,该区第二校(即徐桥小学)一校董“与各市董筹商,拟就市立第一国民校添筑教室,为高等校址,并主持募捐,以便进行”。次年4月,四安董事办事处召开会议,其中有“筹办高级小学校案。议决:先姑由市董向各殷富劝认开办费用,俟开办费稍有把握即行兴办”。
1926年11月,四安市议事会议长王达荣、副议长王福熙“呈送《四安市筹办公立小学校议决案》一件,并附核算书,……所呈概算书,估计建筑、设备等费共银一万四千余元”。县知事瞿照章核复,并转县教育局,认为“该市地面广阔,初级小学学生众多”,有筹办完全小学之必要,进而要求“贵局长查照办理”。随后,教育局派县试学汤逸珊“于阴历十二月十九日前往该市,勘察校地,并就所拟概算书详加审核,复局呈县”。
然而,又因战乱与经费等原因,直到1927年北伐军抵通之前,四安小学高级部的设立仍未实现。
时局新机,合力推进终落地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南通经济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四安高小的设立再次提上日程。1928年6月,成立不久的四安市行政局(相当于区公所)召开局务会议,讨论“筹办公立小学校案。议决:就本市第一校改建。其房舍计划及经费预算,定于日内拟具完全,呈请备案”。随即于7月由“严甸疆、严德滋、周一仁等函告县教育局,拟添办四安小学高级部”。
教育局同意后,四安方面即刻行动。7月27日,四安市行政局邀集地方人士及各小学校长20余人,集议筹办公立小学校。会议由时任四安小学校长严德滋主席,票选五人成立筹备委员会,“筹备开办一切工作,并由该会向久安公司董事会及救济团,暂借久安空屋为校舍,先行办理招生开学,其开办经费预算三百余元,由行政局各小学校长及热心教育人士分别负担”,同时“拟定章则,积极进行”。
1928年9月,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四安小学高级部终于在位于镇南的原久安纱厂厂区南部平房中如期开课,解决了四安地区初小学生升学就读不便问题,同时改校名为“南通县四安市小学校”。
严志达,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刚好在四安姜氏私立小学读完初小,一度曾为升学至何处就读而发愁的他,由此成为其父严德滋积极推动创办的四安小学高级部首批学生。在久安厂教室内,严志达度过了他两年的高小生活。据其传记记载,四安“高小顺利建成,并且所聘请的校长、教师都很认真负责,图书设备也相当不错,于是严志达得以就近入学”。
四安小学高级部的设立,离不开时任校长严德滋与地方贤达吴浦云。该校建校三十周年时,众人讲话及“严德滋所作创办高级之报告……(对吴浦云)热心协助创办高级一致表示赞许”。
高小设立后,四安小学办学经费仍部分来源于学田田租,如吴浦云曾参与“在四安校与(王)希农、(孙)季盘(按:时任校长)、(徐)国光与各校佃户谈判,一方催缴旧欠,一方换新榷约”。1930年5月,“四安小学请将学校所存草荡顶首一百十元拨充开办费”,经县教育局“局务会议讨论,议决令该校将此项存款先行送局,然后呈请动支”。另一部分则来自财政拨款。以县教育局公布的1929年每月《教育经费收支账略》为例,1月“支四安市小学高级部395元,初级部205.916元”; 3月“支四安市小学高级部129元,初级部63元”; 4月“支四安市小学高级部100元”。可见当时的初、高级两部仍为独立核算。
1930年夏,因防务需要,南通县第六区(即四安区)区长袁少初“向久安厂各发起人恳借房屋,得发起人等允许”。8月3日,吴浦云“至区公所晤严德滋,谈四安小学校舍迁移问题,均同意。即高级部迁往区公所旧址,区公所及保卫团迁往久安厂内”。8月5日,区公所迁入厂内办公。随后,在新任校长邢撷秋(女)主持下,原设在久安厂屋的“小学高级部移于旧区公所(按:位于已经西扩的初小北侧城隍庙)内,恰与该小学初级部前后连接,于教管方面殊为便利,诚一举两得焉”。两部虽有隔墙,但有门相通,高级部从此并入本部。四安小学虽在2009年7月与韬奋小学合并后更名,但该校校址120年来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