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悉尼歌剧院聆听 《黄河大合唱》
半个月前就期盼着这一天。我们早早用完晚餐,下午5点半,儿子驾车载着全家穿出密林、驶过北悉尼的楼群、跨越世界最长的单孔钢拱桥悉尼港湾大桥,不到20分钟,来到悉尼歌剧院。今夜,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的歌声将漫过南半球的潮汐,让黄河的魂魄在悉尼歌剧院的大贝壳上飞舞。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的女儿坐在观众席第五排,身边是澳大利亚政要、中国驻悉尼总领事及各界侨领。音乐厅座无虚席。
晚8点,一曲《乌苏里船歌》混声合唱拉开了演出序幕。中国观众雀跃的掌声,分明表达了这是心心相印的乡音、娓娓道来的心语。恍惚中,我回到了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回到了上海音乐厅、回到了如皋大剧院……
《黄河船夫曲》撕裂寂静,深沉粗犷的合唱与短促密集的伴奏缓缓拉开了《黄河大合唱》的帷幕。汹涌澎湃的急流和险滩,灾难深重的人民和民族,历史的画卷在五线谱上展现,歌剧院的殿堂席卷起黄土高坡的苍凉悲悯。
《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分别倾诉了饱受侵略、国破家亡的流离、凄苦,全场沉寂,时闻呜咽,个体不幸至民族悲情,家国情怀浸染了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弥漫在弧形的音乐厅。“风在吼,马在叫”,《保卫黄河》的荡气回肠曾经动员起了全民族抗战,当下鼓动起数千观众,随着激越高亢的旋律,击节四起,如惊雷滚滚、雨注潇潇!《怒吼吧!黄河》——气势恢宏的宣言,昭告世人敬畏历史,珍视和平!片刻万籁俱寂,俄顷掌声雷动,如暴风骤雨,经久不息。澳大利亚指挥家一躬到底,中澳歌唱家、演奏家们频频向四周观众挥手致意,数次谢幕,无法离去,以加演澳大利亚指挥家指挥《我和我的祖国》,向热烈忘怀的观众致意。伴随掌声浪浪逐高,鲜花献给中澳指挥家和首席小提琴演奏家,表达了观众的无限敬意。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战最艰难的时期,融入了全民族的呼喊与怒吼、团结与抗争、奋斗与期盼,成为民族的胎记、抗战的号角、艺术的瑰宝。
这一镌刻民族记忆的声音史诗,在南半球的音乐圣殿,由中国和澳大利亚顶尖的艺术家奏鸣时,一道光照亮了我的思绪——太平洋突然间,浅得文明深处的河床清晰可见,窄得万里之遥的彼岸咫尺牵手。
10点半散场,各色皮肤的观众,或欢欣,或亢奋,或接耳,或独思,跨越时空的东西方文化水乳相融,生长出拥抱世界和平的橄榄枝。
悉尼港的潮水轻舔着防波堤,似乎亲舐着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悉尼歌剧院的贝壳造型探向天穹,承接所有跨越经纬的共鸣。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在太平洋南岸最富诗意的港湾,与蓝色波涛万里相会,相拥相吻,奔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