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是初中毕业,1978年我几经波折终于参加了高考
1978年7月,我参加了高考,从此个人命运发生了转折。
我从小对大学校园十分神往,憧憬在那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并且觉得读了小学读中学、读了中学读大学,就该顺理成章。可是初中刚读一年,遇上“文革”,折腾了两年多后我作为“知识青年”来到海门县的凤飞村插队成了农民。那时大学不再招生,我的大学梦也就断了。
不过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究渴望,还是强烈充满我年轻的心。艰苦劳动之余,我会在油灯下、雨雪天,拿出哥哥姐姐用过的中学课本,看书、做题……虽然自己觉得乐在其中,但也会有不理解甚至嘲笑挖苦的声音。我没有放弃自学,苦恼的只是高中数理化课程没有老师辅导和实验条件,难以继续,于是我就自然而然地转向多读文科类的书,还在哥哥影响和指导下拿起画笔学起美术来。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核相结合。1972年春夏之际,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有两个招生名额放到海门来了。我因为平时劳动表现不错,再加上为农民乡亲家画过一些檐头、灶头的画,还参加过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创作学习班,也有作品发表或参展,报名后得到了生产队、大队、公社的推荐证明,有了到县里参加专业考察的资格。记得那天天气晴朗,我骑着向老乡借来的自行车从生产队前往县上考点报到,一路微风拂面,几十里的路毫不觉累。大学梦居然又续上了,整个人好像在飞一样。考试内容是临摹一幅连环画。考完后我自信满满,觉得自己进入前两名肯定没问题。后来听到消息说早有人开后门占了名额,当时便有些愤愤然。
第二年,南师又来招生。我再去公社报名,可管事者不同意,说:“去年你不是画得不好,是政审不合格。”原来如此,谁让我是资产阶级家庭出身呢?由于有点美术兴趣和特长吧,经文化馆老师引荐,我来到如皋工艺丝毯总厂从事地毯图样的绘制、创作,属于临时工性质,户口也迁往如皋大明公社。但是此后几年我再也没有得到自愿报名和领导批准资格。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1977年10月国务院发文决定恢复高考,废除推荐制度,招生办法改为“自愿报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这一重大改革举措震动了全社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年轻人求学报考的积极性。11月下旬举行初试,12月下旬复试,考试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理科)或史地(文科)。我这个大学梦被再次激发的六八届初中生也勇敢地报名参加考试,当然名落孙山的结果并不奇怪。
过了半年,七八级高考又要进行了。由于上一年高考失利,起先我对是否报考有些犹豫,既因为自知文化功底薄弱且准备不足,还有厂里的领导、同事对我一直很好,不忍辜负他们的器重、挽留。可是上大学的吸引力实在太大,尤其是热恋中的女友1977年考上了大学并不断鼓励我,我终于下了决心,在报名期限最后一天的下午赶到户口所在的大明公社。谁料管事者又不同意我报名,理由是我不是高中毕业,我以招生文件上允许“具有高中同等学力者”的规定反复争取,卡着17∶00的截止时间,那人总算拿出报名表让我填写了。
考试将临,令我犯愁的问题来了——我户口在如皋磨头区大明公社,须在磨头中心小学考点参加考试,而我们厂宿舍在县城如城,相距二十几里路,考试要考两天半,交通食宿成为棘手的事情。幸运的是,厂里一位老师傅有个后辈亲戚在磨头插队当知青,近期返城在家,他答应把知青点的铺位借我住几天。于是我提前一天带着米面、酱菜、铺盖、文具之类,乘农村长途汽车到了磨头。下午按要求去考点试座后,我来到知青点,收拾好床铺、锅灶,煮了饭(连带次日早饭午饭一起做好),就着萝卜干吃下,凑在油灯下看了会儿书,蚊子咬得厉害,只好钻进蚊帐早早睡了。
第二天,7月20号,我早早来到考点,进了考场。第一门考语文,历来最受人们关注的作文题,是将一篇2300字的长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为500~600字的短文。中午回知青点吃午饭、稍歇,再去考场。两天半考下来,看到别的考生大多有人陪送或结伴而来,有的还带了饮料零食之类,我既有点羡慕,也有点自豪——像我这样独自前来、借住知青点、自己柴灶烧饭、酱菜佐餐三天、油灯下复习备考、蚊帐内外与蚊子斗智斗勇的考生,或许不多吧?于是考英语时,也买了一瓶橘子水慰劳自己。
英语卷一交,意味着高考结束,考场里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素不相识的考生们热络地互相对题交流,监考老师也加入了大家的群聊。监考我们的是一位个儿高高、文质彬彬的男教师。他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的回乡知青,本也可以报考,因为已经结婚成家,孩子幼小,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放弃了。看着我们,他眼神中的羡慕、言语中的无奈,我是完全能感受到的。
成绩公布后紧接着填志愿。我第一志愿填了扬州师范学院南通分院中文系,其余均服从。为什么这样填?一来我自忖分数不太高,没啥选择余地,能坐进校园课堂我就当庆幸、珍惜;二来女友就读的就是扬师南通分院,如能与她同学,岂不美好哉?结果我录取的是扬州师范学院南通市师资专修班,算是赶上了大学录取末班车。不过那年高校录取率仅6.59%,摆在现在,大概可以跨进“211”门槛了。专修班学制两年,大专性质,挂靠扬师,设在南通师范学校,目标定位是为南通市区培养当时紧缺的初中教师。
在校期间,我学习努力,进步很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一中当语文教师,后来被调到政府机关,再后来又回到母校通师工作。如今退休多年了,我还能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觉得生活仍然十分充实,仍然保持着不断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依然和年轻时一样,向往未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