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天后宫和掘港天后宫 

浏览量
作者:赵一锋
全文1,497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天后,即妈祖林默娘,在中国沿海地区都有供奉祭祀,以福建地区最为兴盛。历史上如皋地区也曾营建过四座天后宫,即如皋天后宫、掘港天后宫、石庄天后宫、西场天后宫,过去民间有一种说法掘港天后宫是如皋天后宫的分院,如皋和掘港的天后宫似乎存在某些关联。
如皋天后宫在如皋城内东街钱家桥河西,大门朝东,后门通冒家巷,占地有十余亩,规模较大。主殿供奉天后、顺风耳、千里眼三座神像,对面有戏台,供信徒还愿唱“酬神戏”之用。如皋天后宫原来是明代礼部侍郎李之椿的花园,明末李之椿父子参与反清复明的活动,为清廷所害,家破人亡,改为天后宫祭祀妈祖。如皋明代以来,社会安定,自然灾害少,人口繁衍较快,商业逐步发达,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天后宫逐步成为福建籍客商的聚集地,民国后改称“闽中会馆”,又叫“福建会馆”,主要是福州一带客居如皋的商人联谊乡情的场所。明末清初,天后宫是如皋沿海渔民祭祀天后的场所,香火旺盛,但清中期以后,如皋海岸线迅速东移,沿海渔民祭祀天后改在掘港天后宫,如皋天后宫香火逐渐冷落,“福建会馆”的功能占据主导。如皋天后宫解放后改建为如皋师范校舍。
掘港天后宫在掘港街北,郭公桥,又叫天后宫桥北,现烈士陵园北。有山门(戏台)、大殿、后宫、三义殿、财神殿,三进院落,东西厢房,颇具规模。大殿供奉天后彩塑神像,殿门悬挂“宫昭清晏”匾额。掘港天后宫建于清雍正年间,由于掘港地处沿海,古代长期东西北三面环海,当时渔民祭祀天后的较多,天后宫的香火旺盛。过去渔民出海的危险性较大,常常出海前许愿,归来就来还愿,还愿就请戏班子唱“还愿酬神戏”,这样就催生了掘港的戏曲繁荣,据说最鼎盛时期掘港天后宫“还愿戏”长年不断,戏班子以天后宫为家,最终导致有的戏班子在掘港定居了下来。掘港天后宫的道士比较清闲,因施主较多,有庙产也不做道场,应渔民主家要求的斋醮活动也就请火居道士来应酬。掘港郊区过去有较多的火居道士,称作“师丈”,平时在家务农,有人请就做道场,都是“父子相继”的道士世家。
历史上如皋地处沿海,但天后信仰在如皋民间并不普及,如皋天后宫是福建籍的客商在如皋建立的会馆,主要功能是福建同乡联谊,兼顾渔民祭祀天后,后来海岸线东移,如皋东乡的渔民祭祀天后不方便,改在掘港天后宫来祀奉天后娘娘。从掘港天后宫建造的年代看,会不会是如皋天后宫香火冷落后,到掘港重建天后宫呢?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一是没有历史资料表明,两者的前后关系;二是皋东渔民都有下海祭祀龙王的传统,掘港龙王庙早在清初就有了,此外从五总到九总都有寺庙供渔民下海祭祀,其中八总庙规模最大,到清末一定程度上超过掘港天后宫,如东籍著名文史学者管劲丞就说到民国八总庙的香火鼎盛,天后宫的冷落。三是历史上有福建客商在掘港建造庙宇的记载,明代万历七年闽人蔡三林建东林禅院,虽然天后宫为何人所建无考,但可以推测在妈祖信仰并不兴盛的如皋东乡,也应该是福建客商所为。
掘港天后宫和如皋天后宫在历史上来了个“接力赛”,如皋天后宫建设初衷是福建籍客商的“会馆”,如皋东乡渔民也来烧香祭祀,后来海岸东移,香火冷落,彻底失去了为下海渔民服务的功能。掘港天后宫为福建籍客商在掘港建立的同乡聚集地,但历史上掘港地区福建客商不多,后来为山西、安徽、镇江、南京等地客商取代,形成了此消彼长的格局,当时安徽的“新安会馆”,南京镇江的“金陵会馆”“句容会馆”“上江句会馆”,山西的“山西会馆”很是兴旺,并没有“福建会馆”的名号,后来掘港天后宫成为沿海渔民祈求平安的所在。清末海岸线进一步迅速东移,掘港天后宫香火也逐步冷落。1941年,抗日战争时,因掘港天后宫地处城乡接合部,日伪坚壁清野拆除了掘港天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