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吴强在苏中四分区参加反“清乡”
吴强(1910—1990),原名汪大同,笔名吴蔷,涟水高沟镇人。193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8月,在皖南参加新四军,次年入党。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长、文艺科长、抗敌剧社秘书等职。1957年,他的长篇小说《红日》问世,受到普遍重视。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吴强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创作反映部队和根据地的话剧《一条战线》《丁赞亭》及《繁昌之战》多首新四军歌词等文艺作品。1943年初,吴强南下浙东途经苏中时被留在四分区工作。
为粟裕军队提供情报
1943年1月,吴强等在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张凯的率领下,从阜宁出发南下浙东游击队工作,途经苏中军区一师所在地的时候,被苏中军区党委书记兼一师师长粟裕留了下来。当时,四分区正面临着紧张的反“清乡”斗争形势,急需抗日人才。吴强被分配到苏中四分区,任四地委敌工委员会委员、四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从事日伪军工作。
他时而脱下军装,改扮成商贾,走南闯北;时而潜入敌营,依靠群众做侦察、分化、争取敌军的工作,干得扎扎实实。为鼓励伪军重回正途,吴强还和程叶文等同志,借“三国”关羽的典故,共同编绘对敌宣传画《人在营心在汉》,投放到伪军据点。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逢人就称赞:“吴强是个作家,不想他改行做敌军工作,也蛮在行。”
3月底,敌工部交给吴强一个任务,要他摸清日伪军实施“清乡”的具体时间和行动部署,以便我军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吴强乔装打扮为一个商人,在向导小李的引导下来到南通金沙镇东五里庙,找到革命老妈妈瞿大妈。瞿大妈真名叫陈茂英,是位烈属,她熟悉金沙镇的地形,经常拄着拐杖、挎个竹篮子做掩护,为新四军刺探情报。
夜幕降临,瞿大妈带着吴强,绕过敌人的岗哨,经过一座小石桥,又拐了几道弯,顺利进入街区,到了马复泰杂货店。店员一见是瞿大妈,急忙打招呼。瞿大妈佯装心痛病又发作了,到镇上来看病买药。她见吴强进入店内与内线对上了暗号,便买了包火柴回去了。
据内线报告:日寇“清乡”军事行动定在4月15日,为挽救其在华的垂死命运,这次“清乡”将抽调最有经验的61师4个联队、3个伪警大队,分两股合围苏中四分区。一股从通东的四甲、余东、包场一带,由西北向东南行进;一股从海门、三厂、悦来、三阳一带向西向东,采取拉网式行动。还有不少特工配合行动。
吴强探明了这一重要情报后,不敢耽误,当晚在敌人宵禁前离开金沙镇。几经周折,连夜赶到新四军一师师部驻地骑岸镇。谁知扑了个空,师部已经转移。吴强又马不停蹄,根据自己的判断,朝西北方向走,一直走到次日中午,走到汤家园不远的地方,在一个三岔路口,他东张西望,盘算着往哪条路走。谁知,他这一身商人打扮和可疑的动作,引起当地民兵的注意,把他当作日伪特工五花大绑,扭送到东南警卫团政委洪泽处。
洪泽一见吴强,连声说抓错好人了,并亲自为吴强松绑,告诉他师部昨夜已转移到这里,并将他送到一师师部。吴强迅速向师长粟裕汇报了获得的情报。粟裕感到这个情报很重要,当即就写了一份电文:“……原定4月1日开始的‘清乡’军事行动,现延迟到4月15日开始。”并让吴强核对后,让机要员将电报马上发给各旅和军分区。
吴强离开汤家园后,粟裕率师部连夜转移。4月11日敌人查到粟裕踪迹,近千名日伪军突然扑到汤家园进行“清剿”时,粟裕已跳过包围圈,在离汤家园几十里的一个树林里隐蔽休息。
1943年6月,日伪继“军事清乡”后,开始“政治清乡”。为粉碎敌人阴谋,吴强深入敌占区刺探敌情。这年夏天吴强在茅镇敌人据点侦察,获得一份“武装编保甲”的情报,立即交给东南警卫团团长王澄。这份情报在反“武装编保甲”斗争中出奇制胜,立了大功。同年8月,日伪由启东转身到海门进行强化“清乡”。由于吴强等敌工干部事先提供情报,海启县委采取针锋相对的周密部署,使敌伪的“清乡”行动,终于以失败而告终。
孤身出入敌营谈判
驻扎在我三、四分区接壤地区栟茶、李堡、丰利等处的伪军35师经常对四分区的边缘进行骚扰,多次袭击我小洋口、环港、贲家巷等地。因该部对我方的多次警告不理不睬,我方决定给其以必要的惩罚。经区党委和军区司令部批准,在1943年10月21日晚上,四分区集中了如皋(东)县警卫团和分区直属的特务营,在分区司令员陶勇的直接指挥下,一举攻克了伪军35师138团的据点李堡,歼灭了该团的4个整连。后又经数次战斗,歼灭138团,活捉了团长纪雄。
受到沉重打击的伪师长徐容曾向日本军驻扬州的司令官南部请求派兵对新四军进行报复性“扫荡”,不但没有得到同意,反而受到南部的训斥:“损兵折将,作战无能!”为此,他们便放出消息,希望新四军手下留情,不要攻打他们师部的驻地栟茶。丰利镇战斗之后的好几天里,他们也不敢出来进行抢掠烧杀了。
在这对我们有利的形势之下,四地委敌工委员会经过讨论研究,认为应当利用这个形势,在军事胜利之后,对该部伪军发动政治攻势。
为麻痹敌人,和缓一下我军与该部的矛盾,以便我方能集中力量,粉碎敌人对分区“清乡”的阴谋。丰利战斗胜利之后的第三天,即11月6日的下午,苏中四地委书记兼四分区政委吉洛(姬鹏飞)要求吴强再到伪军35师师部驻地栟茶去一趟。原来,两个多月以前,吴强以分区司令部秘书、陶勇司令代表的身份去过一趟,同他见面谈话的是35师的参谋长,没有见到徐容。当时双方还未曾开火作战,谈判时只警告他们老老实实,不要出扰根据地人民群众,事情还比较顺利。现在我方接连拿下他们的四个据点、消灭了他们一个主力团、活捉了他们的团长,借军事胜利的威势,去开展政治攻势,再去一趟栟茶很有必要。吉洛交代吴强说:“你对徐容说,接受条件:今后不在丰利再筑据点,我们就把纪雄放回去。”
吴强当晚宿在环港。第二天,就是11月7日下午,他身穿一件浅灰色的长衫、头上戴一顶铁灰色呢帽,坐上一辆独轮车,上了栟茶。黄昏时分进入戒备森严的栟茶,当面向徐容晓以利害,宣传我党我军坚持抗战到底、反对投降活动的政策。吴强思路缜密、言行不卑不亢,使徐容小觑不得。吴强当晚返回,第二天上午就到分区司令部所在的苴镇刘家园向陶勇司令、吉洛政委汇报了情况。当天下午,分区司令部就释放了伪团长纪雄。纪雄回到栟茶后,复任138团团长,从速召集被我方释放回去的官兵,恢复138团建制,并把团部安到了李堡。他们也没有敢再来丰利构筑据点。
苏中四分区军民经过3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1944年夏,终于取得反“清乡”斗争胜利。这场血和火的斗争,深深地教育和感动了吴强,也激发了他创作热情。吴强立即创作了鼓舞人心的《反“清乡”斗争胜利之歌》,由石林、陈大荧作曲,在四分区军民中广为传唱。
以四分区反“清乡”为题材写《堡垒》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经历深深地烙在吴强心中,那里有勇往直前、流血牺牲的战友,有同生共死、朝夕相处的百姓。1957年吴强反映孟良崮战役的长篇小说《红日》一炮走红之后,他准备以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为素材创作小说《堡垒》。他开始了创作《堡垒》的前期准备。首先,他将当时的生活经历,作了回忆,写成片段的故事和人物素描,也就是将记忆中的生活素材和人物形象用文字记录下来;其次是“故地重游”,收集素材,去到南通、如东、海门、启东等地,重新向当年反“清乡”斗争中一起战斗过的战友、英雄及领导了解当年反“清乡”的战斗历程;还查阅当年出版、印发的根据地党报、党刊和有关资料、文件以及接管下来的敌伪报刊、档案等,收集到许多生动的宝贵材料。为进一步了解、熟悉民情风俗、生活习惯和有关的人物,1958年2月,吴强到如东县惕安乡(当年白桐本任区长的地方)担任乡党委副书记,在二总的一个生产队落户,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重温当地反“清乡”斗争生活,积累素材。
1960年春天,吴强又三次访问南通,随即进入拟定《堡垒》的故事结构和设计人物、草拟作品梗概。这年秋天,他继续留住南通,在当年领导、参加反清乡斗争的一些同志热情支持之下,开始着笔,先后写了25万字。正想一气呵成时,接到上司张春桥要“大写建国十三年”的指示,《堡垒》创作再一次搁浅。
1966年冬天,“文化大革命”爆发,《堡垒》被诬为“反动的堡垒”,书稿被造反派抄走,吴强也因此遭受浩劫。1978年,在粟裕关怀下,吴强得到了平反,并找回《堡垒》大部分手稿。1979年1月初,吴强终于根据最初的创作意图,重新拿起笔,以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40多万字的《堡垒》(上部),历经20多年的磨难,终于1979年1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