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庄战斗

浏览量
作者:彭潍
全文1,768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抗战时期,如皋人积极参与抗日。从高明庄战斗到如皋城第一次解放,新四军主力部队在如皋人民的支援下,有效打击了日伪军队。高明庄战斗就像一幅催人奋进的革命画卷,值得回顾,值得细思。现据《回首青枝绿叶时》等书文及如皋市新四军研究会所提供资料的记载,将高明庄战斗的过程整理成本文。
1941年夏季,日伪军在苏中“大扫荡”失败。待到11月上旬,日伪军卷土重来,针对苏中三分区发动报复性“扫荡”。此时,新四军一旅二三团前往江都、高邮执行任务。三分区相对空虚,只有一团和部分地方部队。日伪军趁虚而入,兵分三路,大军压境,直奔如西县(即今如皋西乡地区),妄图包围和消灭卢港、高明地区的革命力量,甚至还想一举拿下一旅旅部。新四军采取“敌进我退”的战略,暂避敌军锋芒。主力部队急速行军,转移至如皋以南地区。地方部队坚持同日伪周旋,时常故意暴露目标,诱敌深入。每每敌军到来,地方部队已经离开,如此数次,忙得日伪军队屡扑屡空,越跑越疲,斗志全无。
新四军旅部伺机而动,准备消灭运动中的敌人的有生力量。当日伪军队准备放弃“扫荡”打道回府之际,新四军一旅一团,接到命令悄然行军至高明庄东北的薄家湾附近区域隐蔽起来。平日急性子的叶飞旅长,关键时刻倒是异常耐得住性子。叶飞暂住一团的观察所里,便于随时观察敌况、捕捉战机。他果断地料定一路日伪军队将撤向黄桥。这路敌军约700人,其中日军160余人、伪军500余人,头目是日本人加藤大队长。叶飞下定决心,准备一口气消灭这股敌军。机智的他,战前布好“品”字阵形,诱敌深入,左右夹击——一团三营负责正面诱敌,将日伪军带至开阔的野外田间,一二两营见机行事,再从两翼迂回包抄敌军。战术得当之外,又有叶飞亲临前线指挥,新四军战士们信心倍增。
11月14日中午过后,侦察员来报,其余几路伪军已经撤离高明庄。叶飞下令三营火速出击。刘亨云参谋长率领三营,越过小朱庄,到达高明庄东,派出先锋部队猛攻日伪军。伪军不堪一击,阵脚大乱。日军知道情况不妙,边守边退边稳住伪军。他们龟缩在庄中,凭借房屋掩护。诱敌出庄的计划,暂告失败。但是新四军紧紧咬住日伪军。一团团长王萱春与曾如清等人商量,敌人既不出庄东来,村舍攻坚战又容易伤害村民的生命和财产,便可将敌人驱赶至高明庄西北的野外,再一举歼灭。征得叶飞同意后,一营一连、团部特务连前往高明庄西北的野外,设下伏兵。一营其余人员及二营从南北两个方向迂回上去,故意留下西北口不包围。伪军面对包围,立即逃跑,300多人被歼灭。剩余伪军及日军,只能逃至高明庄西北的野外,进入新四军布好的口袋阵。陷入包围的日军,害怕伪军先跑,便与剩余200多个伪军进行混编,躲在水沟里、土坟后,负隅顽抗。日军武器精良、弹药充足,他们企图发动冲击突破包围圈。新四军越战越勇,包围圈越来越小。
从白天打到黑夜,新四军的战士们都很辛苦。团部上报叶飞,决定发动总攻,在拂晓前全歼日军。叶飞下达“庖丁解牛”的战术:步兵分为多个小分队,穿插进入包围圈,像一把把尖刀插入纵深,将敌人像割肉一样分开,并布置好与敌人拼刺刀的战术。正当新四军重新部署之际,日伪军忙着掩埋尸体,唱着悲哀凄凉的日文歌,随后静如死人。大约在凌晨三点,敌军阵中忽然“哇”声四起,原来是敌军冲锋前的哀号。他们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全部扑向二三营阵地的交界处。由于疲劳过度,三营部分指挥员、战士已经睡着。面对敌人的怪声、枪声,一些刚刚被惊醒的士兵,不知所措,惊慌乱跑。敌军残部200多人(日军只有60余人),冲开一个缺口,向黄桥逃去。战后不久,日军突袭高明庄,一是报复,二是挖走日军尸体及尸体下面的武器。
尽管新四军打扫战场,一时疏忽,未能发现尸体下的武器,但这丝毫不影响高明庄一战新四军取得完胜。日军被消灭近百人,加藤大队长被击伤。战后,苏中军区发来贺电,以示表扬。关于这次战斗,《解放日报》也有报道。只是报道与《回首青枝绿叶时》的记述略有出入,譬如日军人数为50个,伪军人数达到1000个。报道还说此战缴获敌军步枪200余支。当时在如西地区,还举办过一次战果展览会。徐观伯同志曾谱短歌颂扬高明庄战斗:“不可一世鬼子兵,横冲直撞送上门,一举成囚阶下站,问谁高明不高明。”
事过多年,如皋人民一直深记那幅催人奋进的革命画卷——高明庄战斗,并修建了新四军高明庄战斗遗址,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