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如皋 引进粮棉猪洋品种

浏览量
作者:嘉玺
全文854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1934年6月,苏州吴县人章骏任如皋县长。章骏是个文化人,又很务实,他认为如皋是农业大县,应当以农为本,同时又要引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让农村种植、养殖两业跃上一个新的层次。故而他在如皋设立了“一所一会”。一所,即农业技术改良所;一会,即农村养殖事业促进委员会,遴选各地方热心人士充任“一所一会”委员。“一所一会”从1934年下半年创建到1938年3月如皋沦陷,还是做了不少有利于如皋农副业生产发展的事情的。
引进美国“洋小麦”。如皋农业技术改良所成立之初,即引进了美国的小麦种子。美国小麦,每穗颗粒多,且颗粒又大,产量明显高于本地小麦。改良所引进后,首先在东陈徐湾农民教育基地、双甸(今属如东县)民众教育基地试种。农民亲眼看到了“洋小麦”产量高,但“洋小麦”人工脱粒困难(当时没有机械脱粒),且还有一个致命弱点——“洋小麦”的麦秆粗、麦秆矮,不适宜农村草房盖屋。当时,农民既要解决“吃”的问题,又要解决“住”的问题。百分之九十的农户都住的草房,房屋几年就要大修一次,“洋小麦”麦秆不能盖房,盖房材料何在?因此,农民对种植“洋小麦”不感兴趣。“洋小麦”很难在如皋推广。
引进美国“岱字棉”(初期译为“脱字棉”)种子。美国“岱字棉”产量高于本地传统的“鸡脚棉”。但“岱字棉”植保要求高,防治害虫要求高。受种植习俗影响未能得到发展。“岱字棉”的全面推广是解放之后的事。
养殖事业促进委员会在促进如皋养殖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一是选派畜牧指导员赴中央血清制造研究所学习制造防御猪瘟血清的方法,为农民医治猪瘟。二是引进英国“约克夏”(初期译为“盘克夏”或“盘克斜”)公猪与本地猪配种改良。约克夏公猪的引进在封建闭塞的农村曾遭到抵制,有人冷嘲热讽,说:什么盘克夏、约克夏,竟然敢来“盘剥”“约束”“克服”我们,把它扔到河里,让它淹死吧,免生后患。任凭工作人员说得舌敝唇枯,良种猪的推广仍阻碍重重。三是养殖事业促进委员会在生猪养殖集中的大区、大乡成立生猪运销合作社,避免牙行、猪贩对农民的剥削和操纵,以增加农民的养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