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公祠兴毁碑中录:千秋俎豆真英雄

浏览量
作者:彭潍
全文3,573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今岁,恰值抗战胜利80周年。我想起小时听家人说起过邱陞抗倭的英勇事迹。明嘉靖年间,山西游击邱陞奉命南下,驻军如皋。他率军于白蒲、丁堰、如城东门外、西场,大战倭寇,斩俘敌军数千人。尚余小股倭寇逃窜泰兴,邱公昼夜追击,不幸马失前蹄,遇难新沙。时为嘉靖三十八年六月二十九日。朝廷赐封“昭勇”,下令于如皋修建祠堂。明清两代,每岁春秋仲月,如皋县知事率众前往祠堂祭拜邱公(1926年4月11日《时报·拨款改建邱公祠》)。
关于邱公祠历史,已故如皋文史老人周思璋撰有不足千字短文《邱公祠兴废》。据此,乾隆三年,邱公祠移至南门(安定广场附近),房屋18间,基地4亩,光绪末年倒塌。“九一八”事变,全国人民同仇敌忾。1931年9月27日,如皋近两万人召开反日救国大会。县教育局缮写员陈吉哉慷慨陈词,誓死杀敌。会后,陈吉哉被推为劝募委员,参与发起募捐,共得法币4500多元,向东北义勇军、十九路军各汇1000元,剩余用作重修邱公祠,于体育场东南(安定广场东南)建成三间正殿的邱公祠。殿中有邱陞雕像。1939年,日寇侵犯如皋,摧毁邱公祠。
周思璋记述,可能为陈吉哉暮年追忆所言。文中细节偏误,不可避免。经如皋市新四军研究会帮助,我有幸前往沪宁两地查阅文献,发现许情荃《修复如皋邱昭勇将军祠碑》(刊于1935年第213期《虞社》、1935年第2卷第3期《文艺捃华》),抄录如下,以补乡史:
如皋之有邱公祠,自前明始,位于城东市。清初,不戒于火,毁过半。迨乾隆三年,衡阳丁元正宰如皋,慨然捐俸,令其后嗣移建城南,即今之祠址也。虽邱氏子孙,亦尝兴修改作,而物换星移,沧桑变而人事乖,不能无丹青零落之感,盖已一百九十余年于兹矣。慨自国变以来,通都大邑,历代名臣祠庙,享祀既停。一任风雨骞陊,蓁莽荒秽,凡辟为官舍,夷为民居者,何可胜数,而斯祠空堂颓壁,巍然独存,有复兴之机,宁非数欤?要亦平倭之功,为民族增荣,遣泽及于百世,有以致之也。公讳陞,字嵩山,河南封邱人,自明嘉靖三十八年,以山西游击奉调驻皋,趋援于白蒲,继战于丁堰,再战于城东门之外,斩获有差。复与副使刘景韶诸将,出奇兵追击于西场,围剿于仲家园,俘斩千余,更驯剿于刘庄,倭乃尽歼,论功晋参将。余寇有窜入泰州,转奔泰兴者。公感激驰驱,奋不顾身,誓灭此朝食,穷追三昼夜。日暮至新沙,马蹶遇难,时六月二十九日也。朝命赐谥昭勇,勒建祠,祀于皋。论当年战史,江北一隅,如皋实为要冲。虽刘副使善督策,唐御史李巡抚善调遣,苟非公忠贞报国,智勇兼备,出奇制胜,未必能奏肤功。贻皋人以长治久安。
是庙湾之计不成,势必危及淮扬以西。公能保全如皋,实即保全大局。视南通曹顶之功,殆有过之。然则皋人蒙其庥者,三百数十年,竟任斯祠之颓废,而不葺修,以妥其灵,享祀以报其德,于心安乎?会二十年秋,辽沈变起,寇患日深。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誓雪国耻。皋人振奋设会,募救国金以助之。因慨然曰:“邱公为平倭先烈,军人模楷。苟人人忠勇如公,暴日不足平也。宜以救国余金,修复公祠,以彰忠烈。”用昭激劝,众共韪之。邱氏后贤,亦愿以管理之权,让诸公家。于是救国金募集委员会偕第一区区长,规画整治。凡贫民赁庑鸠居者,均给资迁徙,朽者易之,荒者辟之。兴土木,勤丹雘,备物致用,俎豆莘莘,蔚然改观:曰正殿,曰左厢,曰大门,曰厅事,计十楹。花坛以南,辟为表门,缭以长垣,置两侧门。祠后有田,基地共一百六十六方丈,微与县志所载四亩有异。盖年湮代远,弗可考矣。经始于二十二年三月,迄二十三年八月蒇事,共靡银币二千三百九十余圆。胥取给于救国金。邱氏忠裔,则有馨圃助币二十,锡爵助币一百圆云。工既竣,县府令管理地方款产处司之。各机关团体领袖,偕官长士绅,于是年八月九日举行公祭,以庆落成,并规定六月二十九日为逐岁公祭之期。著为例,其与公同难诸烈士吕良、王雄、史玖、郜秀亦附祀焉。嗟乎!世亟矣。听鼓鼙而思将帅。凡我民族闻邱公之风,庶几奋然兴起也乎。邱公有灵亦当默相之矣。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九月谷旦刊立
许情荃(许树枌)为如皋名士。他借助碑文评骘邱公的平倭功绩,不输南通曹顶。邱公杀敌,护卫如皋,也确保江北安全,战绩不可不大。所述重修邱公祠时间,源于1931年秋,与《邱公祠兴废》所述9月27日契合。《邱公祠兴废》又言邱公祠重建,修筑“三间正殿、前围砖墙”。据其描述,疑为邱公祠首次修筑(1926年)的成果。是年春,如皋县教育局局长、乡绅沙元榘,见到祠堂颓败,不堪入目,又知邱家后裔衰败式微,无力修筑家祠,决心出面修葺扩建邱公祠。他呈请县公署,拨用地方公费1000元,于南门外体育场附近,又建平房三间、表门一座,塑造横刀立马像一尊(1926年4月11日《时报·拨款改建邱公祠》)。1932年底,作家易君左(时为江苏省教育厅编审主任)前往南通、如皋考察教育,沿途寻访抗倭遗址。1934年初第3卷第1、2合期《江苏教育》,刊出易君左提供的两幅旧影。一幅为《邱陞画像》,另一幅为旧照《邱公祠:在如皋》——瓦房砖墙正中矗立着一扇“n”形大门,门上有匾,字迹虽不清,但内容无疑,赞誉邱公。这座高耸的砖门,可能就是那座沙元榘修建的表门。
《修复如皋邱昭勇将军祠碑》所述重修邱公祠,始于1933年3月,止于1934年8月。此为第二次修建。重修缘由的确可以追溯到“九一八”事变后如皋人日益高涨的反日情绪。1931年10月2日《申报》刊出消息《各地抗日救国之激昂·如皋》:
自日军占我东三省后,全国震愤。本县各界,二十七日下午二时,在公共体育场举行各界反日救国民众大会,到四千余人,莫不气愤填膺,誓死抗日救国。全场空气,异常紧张,各界代表均有极沉痛之演说,并电请中央严重抗日,整军备战。全县民众誓为政府后盾。会毕,游行而散。
这次盛会的时间、地点,均与《邱公祠兴废》所述吻合。不过人数只有四千余人,远远不足“两万人”。更重要的是,“游行而散”,未曾会后(1931年9月27日)即刻募捐。碑文所述“皋人振奋设会,募救国金以助之”,时间约在1932年秋冬。是年8月18日《时事新报》刊出《各方踊跃捐助义军》,如皋救国金募捐委员会为如皋民众团体应时组织,召开第一次执监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从如皋农民银行汇出1000元至上海中国银行,捐给东北义勇军。11月23日,《时事新报》刊出《后援会讯》,东北义勇军后援会于22日收到如皋救国金募捐委员会捐款1000元,用于置办寒衣。如皋爱国人士两次向东北义勇军捐款,共计2000元。至于《邱公祠兴废》所述向十九路军捐款1000元,很有可能是误传。用于修建邱公祠的剩余款项,冒遇春《如皋邱公祠》(1936年11月22日《时代报》)记为:“九一八”事变邑人募集救国金,乃另移拨两千余元,重修公祠。”许情荃碑文记为2390多银圆,可见捐款总数为4390余元。《邱公祠兴废》述及捐款为4500多元法币,不仅数额稍有偏差,而且计额单位显然有差。彼时,仍用银圆。直至1935年11月,才有法币流通。
邱公祠第二次修缮完毕后,面貌焕然一新。冒遇春《如皋邱公祠》深情赞誉:“宇貌重新,一代抗日英雄,自从永享千秋俎豆。”许情荃写下碑文之余,又作长诗《题邱昭勇公祠》,见诸1935年第6期《国学论衡》:
男儿不能珥笔承明庐,亦当愤弃终军襦。岛夷日逼国不国,请缨要击东倭奴。创巨痛深今踰昔,我公不生嚋与敌?四百余年碧血新,嘉靖平倭彰史迹。崇祠屼屼城南偏,风雨骞陊埋荒烟。民思遗爱谋修复,数典况有文孙贤。此举宁独崇观瞻,敌忾同仇先祖鞭。曹公亭子峙扶海,功烈不磨同珉镌。更铸金像师范蠡,千秋魂魄犹恋此。徼公之灵执殳驱,观封鲸鲵雪国耻。
诗作赞誉邱公抗倭事迹,认为其功可与南通曹公媲美,永不磨灭。“民思遗爱谋修复,数典况有文孙贤”,令后世如皋人读来,自有喟叹。“文孙贤”又传颂邱氏后人捐资修祠的抗倭佳话。“民思”即指沙元榘等人心系前贤战功,重修祠堂。1935年初,沙元榘又于邱公祠中树起一座《明兵备副使刘景韶、参将邱陞、义官吴平倭始末记碑》。此碑由郭雍南撰文,王福祥丹青,内容与许情荃碑文互补。
如皋人不仅修缮邱公祠,也不忘祭拜邱公。民国某年6月20日《如皋民报·本月廿九日邱公殉难纪念》就有记述。1934年,如皋地方各机关团体为邱公祠建成,举行筹备公祭会议议决,由地方长官主祭。今年按例邀请县长莅临邱公祠主祭。先期由政府去函通知各机关出席公祭仪式。为了鼓励驻如部队一八一团抗日,印制十份《邱公略传》,请县长函赠一八一团,同时邀请部队参加公祭。
抗战烽火中,日军铁蹄践踏如皋,邱公祠不幸毁于兵燹。这座承载着数百年祭祀香火的古建,连同绵延不绝的公祭传统,都在硝烟中戛然而止。而今,如皋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若能借此良机重建邱公祠,与南通的曹公祠形成双璧,必将为这座古邑增添一道厚重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