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东洋桥”

浏览量
作者:苏学勤
全文861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一座桥梁的命名一般都是有讲究的。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文人还是普通百姓,大家都期盼新桥能取个好名字,可以流芳百世。抗日战争期间,地处苏中战略要地的海安,在侵略者的淫威之下,只能将一座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桥梁强行改成了有半殖民地意味的桥名——“东洋桥”。但这个桥名注定是短命的。
几百年前,海安县城就有东楹桥、中楹桥、西楹桥三座木桥,据文史资料记载,这三座桥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时,由陈逻、徐骖等人出资助建的,横跨在当时“上官运盐河”上,即现在的通扬运河上。
“楹”字有“门户”的意思,三桥的分布,在当时也是合理的。这三座桥的名字,地理位置在前、“楹”字居中、桥字在后,无论从哪个方面评价,三座桥名均是上乘之作,好听、好记,一直沿用至今。
东楹桥一带,旧为倪家渡,也就是现在东州公园南边300米处的通扬河边口,这里距老212省道约有200米距离,是以前通向李堡、角斜、老坝港的一条省级公路通道。
1939年,日本鬼子侵占海安时,驻有二三十个日本鬼子在镇上,伪军则是“和平军”二十六师的部队。那时的海安周围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多为泥土路,路况很不好。日本鬼子要想由南通向干榆方向用汽车运输物资,往海安镇向北跨过“通扬河”,必须要有一座结实的桥梁。当时海安虽有几座桥,但无公路通行。于是日本鬼子就在东楹桥旧址建了一座木桥,过桥向北便是丁儿桥,连接由东台县延伸过来的公路,达到打通南北通道运输掠夺物资的方便。
按理说,桥是建在中国的土地上,建桥的材料是中国人的,建桥的工人也是中国人,桥建在原来的东楹桥旧址上,桥名应当还是东楹桥。但此时的日伪政权刚建立不久,正在推行所谓的“文化渗透”的策略。改名“东洋桥”后,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切齿痛恨。
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有民族气节的海安人立即对“东洋桥”这个桥名提出抗议,经过当时的国民党地方政权的同意,将这座建了5年多的桥拆毁,让羞辱永远地消失。短命的“东洋桥”终于寿终,这些都有资料可查。
如今,海安人很少听到“东洋桥”这个称呼了,但这段“东洋桥”的历史,不应当被人们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