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 抗日据点

浏览量
作者:吴佑华
全文995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在南通东郊的兴东街道土山村,有一座古刹,它穿越了千年的风霜雨雪,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而且还留下了当年新四军“联抗”李晏复烈士的足迹,它就是——东土山“三禅广惠寺”。
《南通市民族宗教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贞观九年,原址东洲(沙洲),后因长江北岸四坍四迁,迁至通州区兴东街道土山村,在清末、民初,寺庙达到了空前的盛况。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当地士绅将庙内的前一部分改造为新式学校,名为“东土山小学”,古刹钟声与书声交织,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芽。
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东土山三禅广惠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却成了抗日斗争的重要据点。
1940年,在南通师范读书的李晏复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新四军“联抗”部队。1943年秋,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地下工作,经组织批准,他选择了一个既隐蔽又便于接触群众的地方——东土山三禅广惠寺内的东土山小学,在那里担任教员。在这里,李晏复表面上是一位温文尔雅的教师,传授着知识、培养着下一代。但在暗处,他却是一位机敏过人的民运、情报战士。
李晏复和他的一个兄弟利用寺庙的隐蔽性和村民的信任,建立了一个覆盖广泛、高效运转的情报网络。这个网络不仅为抗日武装提供宝贵的情报支持,还成了联系各方抗日力量的纽带。在东土山三禅广惠寺的掩护下,李晏复的情报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敌人的动向,还能够及时地将情报传递给抗日武装,使他们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有效地打击敌人。
随着革命形势发展,1946年李晏复先后被任命为西亭区、骑石区的区长和区队长。他带领群众积极开展土地改革,斗地主、惩汉奸,为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在东土山广惠寺期间所积累的民运、情报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1948年8月,李晏复在南通土山桥战斗中牺牲。东土山三禅广惠寺,这座古老的寺庙,也因此深深地打上了通州地区革命斗争的印记,见证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梵钟荡晓昏,赤血浸山门;一刹惊雷起,烽烟铸佛魂。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古刹的琉璃瓦上,千年的禅音仿佛在这一刻被唤醒。而在这片庄严的氛围中,又悄然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息,那是革命的火种在悄悄点燃,又被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滋养成熊熊燃烧的烈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东土山三禅广惠寺,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古刹,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红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