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英魂叶邦瑾

浏览量
作者:王嘉祥
全文3,626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叶邦瑾,女,江苏省如皋人,1925年7月8日出生。她在读小学和初中时,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194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当地进行抗日斗争活动。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党组织调到新华社苏中分社一支社当记者。1946年8月在进行群众工作时不幸被捕,受尽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同年8月17日被敌人残忍杀害。(摘自《新华社烈士传》,新华出版社2016年版)
下图左起:叶邦瑾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江苏美协徐善华的水粉画《叶邦瑾烈士像》;《江海导报》上叶邦瑾被杀害的消息。
叶家出了个小才女
叶邦瑾祖籍安徽芜湖,清咸丰年间,举家迁至江苏仪征,后定居如皋县掘港镇(今属如东县)。1925年7月8日,叶邦瑾出生在小镇竖街尹记巷。祖父叶永勤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精通古文,擅长书法,在小镇上颇有名气;父亲叶仲白,在县城中学当教师;母亲胡志澄是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也当过教师。叶邦瑾在兄弟姐妹6人中,排行第四。她生在教师之家,从小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7岁进县立掘港小学,后考入掘港中学,从入学到离校学习成绩都是优等。叶邦瑾的大姐叶邦瑜、哥哥叶邦泉都是中共党员,他们陆续带回来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前苏联的一些革命文学作品,悄悄藏在祖父留下的一间书房里,用古旧书籍封面包装着。每遇保长上门检查,她父亲便称这都是父辈留下的一些古书,舍不得丢掉。放学后,叶邦瑾就钻进祖父的书房,偷看这些进步书籍,在寒暑假中更是一本本地阅读。她不仅爱读政治书籍,也喜欢读文学名著。从叶邦瑾留下的一份初二国文试卷(现保存在如东县高级中学档案馆内)答题内容看,这期间,她已经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易卜生的《傀儡家庭》等。这些书籍,使花季少女的叶邦瑾大开眼界,尤其是读了《西行漫记》后,她知道了红军和延安,知道了一支由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她欣喜自己看到了民族的脊梁、人民的希望。《大众哲学》更为她打开了探索革命真理的大门。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的烽火在全国燃烧,叶邦瑾满怀革命热情,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每次文艺演出结束后,她都抢着整理服装道具、打扫场地,同学们称她是演出队的“小管家”。1939年,叶邦瑾在掘港中山堂看到由史白导演、女作家丁玲编剧的抗战独幕剧《重逢》,她为一对革命情侣在沦陷区意外重逢、又英勇牺牲的故事深深打动,回到家还躲在被窝里哭泣不止。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到达掘港,叶邦瑾和亲人、同学上街欢迎人民军队。她向往延安、向往当一名红军,特别羡慕新四军的女战士个个英姿飒爽,就常去找她们说心里话。驻掘港的新四军民运工作队很快发现了这个追求进步、性格坚强的小姑娘。经过两个多月的秘密接触和了解考察,在一个深秋的夜晚,16岁的叶邦瑾举手宣誓,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她紧随姐姐叶邦瑜、二哥叶邦泉其后,参加了新四军,被分配做民运宣传工作。叶邦谨说服父母,告别了生她养她的双亲,用细嫩的肩膀扛起背包,从此踏上了革命征途。
抗日前线的“三姑娘”
在新四军的队伍里,16岁的叶邦瑾感到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作为民运工作队队员,她在农村访贫问苦,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妇女、青年抗日委员会,对地主开展“二五”减租,动员群众参加新四军、支援抗日前线,对新四军的烈军属进行优抚。为便于隐蔽工作,在抗战斗争的岁月里,叶邦瑾曾化名叶达、李翠英、胡明俊,经常头扎一条花毛巾、身穿农家自织自缝的粗布衣服、肩挎一只小布包,活跃在海边渔村和乡村农家。
1942年日本陆军大将东条英机,曾亲赴南京部署“清乡”计划,将苏中四分区作为“清乡实验区”,企图6个月内彻底消灭该地区抗日武装。据叶邦瑾的侄儿(叶邦泉之子)叶恒星回忆,1943年4月,苏中地区反“清乡”斗争如火如荼,已是中共如皋县丰西区区委委员的叶邦瑾,带领一个行动小组,在岔河、马塘、丰利一带穿插,一次次捣毁敌人构筑的“竹篱笆”,广泛发动军民,在陶勇司令员的指挥下,粉碎了敌人妄图把敌占区和游击区、群众隔开的阴谋。叶邦瑾领导的行动小组出生入死,荣获“模范中心组”的光荣称号。
1944年夏天,叶邦瑾从如皋县城东区交通站长升任县交通站副站长,组织上要求她以“三姑娘”为代号开展工作。交通站共有10人,平常分别隐蔽在老百姓家里。她年龄最小,但工作老练,与交通员和民兵一起,护送来往人员,传递党的文件。
1945年抗战胜利后,叶邦瑾被调到新华社苏中分社一支社当战地记者,组织上送她到华中一地委党校学习。当时,一支社与《江海导报》报社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叶邦瑾是这支革命新闻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当时斗争形势十分复杂,为躲避敌人袭击,报社需经常转移,大量档案资料未能保存下来。时光如水,淹没了很多历史记载,时至今日,我们没有找到叶邦瑾烈士的新闻作品。但据她的同事、时为《江海导报》记者张盱的女儿张凌回忆,尽管叶邦瑾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仍虚心向老记者学习新闻业务知识。她写稿是快手,发了一批反映群众斗争的稿件。当时做社会工作比在报社编辑处理稿件辛苦,但叶邦瑾经常深入农村,与贫苦农民交朋友,当地老老少少都喜欢这个作风朴素,平易近人的“三姑娘”。
群众信任的叶组长
1946年初,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战争之初,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军队实力相差悬殊。为迅速提高广大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同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著名的《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从此,吹响了土地革命的号角。
当时,华中一地委决定成立土改工作团,要求新华社记者除了做新闻采编工作外,还要参加社会工作尤其是土改工作。叶邦瑾推迟正在筹办的婚事,主动报名要求参加土改工作队,被委任为地委土改工作团如皋柴湾组组长兼柴湾区委委员。
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调集数百万大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反动派对苏中解放区实施围剿。据如皋地方志记载,当时,各地蛰伏的反动地主、富农、兵痞组成了“还乡团”进行疯狂报复。柴湾西部的复兴乡三联村紧挨如城,反动势力非常猖獗,土改工作开展不下去,上半年的征粮任务拖到下半年也没有完成。组织上考虑到叶邦瑾是个女同志,安排她到工作基础比较好的柴湾东北部开展工作。可她说,干革命工作不分男女,我做过农村民运工作,熟悉乡里乡亲,把我分到最困难的村去。组织上要求她和两位男同志组成“西挺组”(又叫“坚持组”),她任组长进驻了敌伪势力嚣张的三联村。叶邦瑾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工作有魄力,斗争有办法,使征粮、土改等工作取得了节节胜利,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信任和爱戴。
可是敌人却对她恨之入骨。1946年8月9日,叶邦瑾正在“翻身组长”杨玉琴家中召开群众大会,由于坏人告密,敌自卫队从四面包围过来,叶邦瑾掩护群众先撤退,她也躲藏在农家的隐蔽处。当她得知大多群众并没有走远,就趴在附近的黄豆田里。叶邦瑾知道敌人是冲她而来的,为防止连累群众,她挺身而出,不幸被捕。
敌人将叶邦瑾作为“要犯”押送到如皋县城,先是办了一桌丰盛的饭菜请她,劝她归顺。叶邦瑾拒绝利诱,不惧威胁,并表达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意志。敌人又对她鞭抽吊打,她英勇不屈,最终被杀害。
名扬全国的女英雄
叶邦瑾壮烈牺牲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新华社、延安《解放日报》、山东《大众日报》、《晋祭冀日报》、《新华日报》(华中版)和苏北、苏中解放区的报纸都刊登了叶邦瑾英勇牺牲的消息和唁电。新华社苏中分社和《江海导报》举行了纪念叶邦瑾等4位烈士的追悼大会,与她一起工作过的新闻战士表示“继承邦瑾的遗志,努力为党报服务”。她的母亲说:“瑾儿牺牲了,可她的血没有白流,她和无数先烈一起,用鲜血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如皋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人民英雄,将她被捕的柴湾三联村,命名为“邦瑾村”。2013年4月行政区划调整,柴湾划并城北街道办事处后,又命名了一条“邦瑾路”。建国初期,如皋的文艺工作者将她的事迹编成多幕歌剧《叶邦瑾》,在如皋城乡和南通劳动人民文化宫演出了200多场。据扮演叶邦瑾的女演员潘永兰(已故)的丈夫朱玉麟老人回忆,当时演出盛况空前,有的场次观众达万人以上,台上台下哭成一片,全县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叶邦瑾活动。
新华社成立80周年之际,从牺牲的150多位记者和工作人员中,选出了10位著名烈士,叶邦瑾是其中一位。新华社专门派出摄制组到如皋、如东采访,制作了《那年她才21岁——叶邦瑾》的专题片,作为《新华英雄》系列片之一,播放后在新闻界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参考资料和引文出处:蔚建民著《刘胡兰式的女英雄》,载新华出版社《新华烈士传》;吴剑坤著《掘港一叶,数代风流》,载《如东日报》;新华社拍摄的题为《新华英雄》系列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