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益“新”,南通崇川多元建设友好服务新高地

交汇点新闻
浏览量
作者:陈逸夫
全文2,391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

清晨,南通北大街商圈刚刚苏醒,外卖骑手小王已开始奔波。与往日不同,如今在华润中心悦玺与万象城周边,他感受到的不再仅仅是快节奏的配送压力,更有一份融入其中的暖意与便利:触手可及的歇脚点、高效便捷的换电柜、畅通无阻的取餐通道……这些精心嵌入繁华商圈的“友好因子”,共同构筑起一个温暖新业态就业群体的“生态圈”。

这些舒适体验的背后,是南通市崇川区唐闸镇街道聚焦新业态就业群体核心需求,围绕万象城周边创新打造的“暖新益新”服务生态。通过盘活华润中心悦玺公寓及万象城公共空间资源,该街道打造的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悦享驿站”已成为新就业群体的“活力枢纽”,日均服务骑手等群体超过500人次,一个充满归属感的“友好生态圈”正在这里蓬勃生长。

阵地建在需求前,服务跑出“新速度”

空间前置,需求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为进一步加强对新就业群体关爱凝聚和服务管理,该街道对照区委社工部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建设标准,结合小哥实际需求,深入分析骑手工作动线,将“悦享驿站”“崇川·小蜜蜂加油站”等阵地精准布局在万象城东广场、华润中心悦玺公寓大厅入口、万象城外卖交接高频区等关键节点。

特别在华润悦玺大厅,针对日均超百人次外卖小哥的集聚需求,专门开辟休憩区域打造暖“新”驿站,配备药箱、饮用水、雨衣、充电设备及外卖临时存放区,将服务送到小哥“脚边”。同时,创新盘活闲置资源,将原有核酸采样亭改造为集城市管理与骑手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暖新驿站”,增设饮水机、微波炉、充电宝等,实现“即停即享”。

“目前我们也丰富了服务内容,在悦玺客服前台增加了一次性雨衣领用,寒暑两季常态化提供保障物资,登记就可以快速取用。”万象服务南通华润中心项目经理袁洋介绍,“后续我们还是会继续深挖楼宇资源,提供法律援助、健康关怀等更多业态服务内容,助力到友好楼宇的服务提升中去。”

暖巢筑于细微处,关怀润物细无声

既要雪中送炭,更要锦上添花。对于奔忙的骑手们而言,不仅要能感受到服务阵地的便捷高效,更需要在日常点滴中浸润着细致入微的温暖关怀。该街道将“暖新”理念融入服务场景的毛细血管,从舌尖到心间,从个体到家庭,悄然织就一张充满人情味的关爱之网。

该街道联合商圈社区食堂、商圈商户打造“小哥暖心食堂”,在非用餐高峰时段为新就业群体提供“骨折价”6折用餐优惠,一碗热饭、一份实惠,广受小哥好评,切实解决“吃饭贵”难题;

依托万象城北门全家便利店设立“全家·新驿”,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便捷服务,无论深夜或凌晨,一杯热水、一份简餐,随时为奔波的骑手“加油续航”;整合南通中医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中山骨科医院等专业资源,定期在暖新驿站、万象城二楼红润北大街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组织健康义诊。

除此之外,万象城党支部组织“青年夜校”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社会组织“名壹公益社”实施的“心新相融 初心茹壹”服务项目、北大街社区党总支打造的“红润北大街 情暖新业态”“四季行”品牌活动……系列看得到、叫得响的常态化服务均赢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我们在商场取餐集中区域沿途招募了20余家‘友好门店’,骑手们在取送餐途中,可随时进入门店短暂休憩、饮水补给、领取应急物资,享受沿途‘补给点’的便利。”南通万象城总经理王红娟说,“我们还联合社区在商场二楼党群服务中心不定期开设交通安全法规、智慧配送技巧、法律法规知识等实用培训课程,切实为新就业群体‘增智聚能’,提升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治理融汇新力量,双向奔赴共兴

崇川区对于商圈“友好场景”建设的探索,远不止于提供单向服务,更致力于将新就业群体这支充满活力的“新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构建起政府、企业、新群体、社区多方“双向奔赴”、互促共兴的新格局。

为了让诉求直通,“新”声直达有回应,该街道在“红润北大街”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台等关键节点设置“诉求二维码”,骑手可随手扫码反映问题,确保诉求表达“零门槛”。组织街道及社区年轻干部深化“周末我来跑”专项行动,深入外卖站点一线,通过换位体验精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此为基础,同步建立“友好商圈”协商议事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邀请外卖站点负责人、骑手代表、商圈管理者、物业等共商共议,成功协商解决商圈周边设施改造、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等50余条建议,如专属通道、停车位优化等方案均源于此平台。

“新”力赋能,善治始成。动员80余名骑手担任“流动网格员”和“商圈食品安全监督员”,在走街串巷、取送餐途中,化身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卫生死角等,通过社区网格群“随手拍”上报;激励回馈,循环持续。实施 “暖新积分”激励制度,对积极参与“随手拍”、社区志愿服务、担任监督员等表现突出的骑手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楼宇商户优惠券或实用物资,从而形成“服务-激励-再服务”的暖心闭环和善治循环,有效激发骑手参与治理的持续性和主人翁意识。诸如此类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举措已在商圈内普及推广。

“万科金域蓝湾小区推行的骑手‘白名单’管理机制,在保障小区安全前提下便利骑手送餐,亦是问题导向的创新成果。”唐闸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晓丽介绍说,“我们绘制并共享《北大街商圈新就业群体友好地图》,内含友好场景、服务点等信息,方便骑手快速定位资源,间接提升其工作效能和参与治理的便捷性。”

在崇川区的商圈内、楼宇中,一个个“阵地建在需求前”的高效场景、“暖巢筑于细微处”的温情关怀、“治理融汇新力量”的创新实践,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友好因子”,共同构筑起一个充满归属感的“友好商圈生态圈”,成为提升新就业群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幸福拼图”,共同擘画出一幅新业态就业群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动图景。这既是崇川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鲜活缩影,更是我们建设人人向往、近悦远来“友好城区”的坚实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