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港最兴旺的时候,我们曾在那里讨生活
南通港,对老南通人来讲是再熟悉不过了。如今客运码头早已停用,但它的影像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南通港的客货两用码头应该是1961年年初建成的,它是苏北地区旅客到达长江沿线港口城市的主要枢纽。1964年年末,我应征入伍就是从南通港码头乘船出去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南通港的年客运流量迅猛增至四百多万人次,进入了黄金时期,热闹非凡。
1970年,我从部队退役被分配在南京工作,每次回家探亲,也都是经南通港后乘长途汽车回家的。1974年,我调到南通工作后,分到的住房是南通港紧靠车站码头的两小间平房。
我结婚后的十来年一直是两地分居的,有了住房后,我把爱人和孩子一起接来住。虽然房屋小了一点,但我们能住在一起就感到很幸福了。我爱人原在一单位做零工,后因身体不好,只能在家歇着。那时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全家四个人全靠我微薄的工资过日子,生活确实很艰苦。后来在单位领导和南通港相关部门的照顾下,爱人在候船室门口设了个小摊,出售茶水(小杯每杯一分,大杯每杯两分)、粥(一小碗一角)、洗脸水(一盆五分),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才能休息,结账时能数到2至3元的硬币就很开心了。
那时南通港还有许多贩鸡、贩蛋的农民,他们乘船去上海,得先把车子寄到车辆寄存处,但车多寄不下。我们让他们把寄不下的车子寄到我家里,最后家里也寄满了,我就把车子放在外边场地上,用铁丝把它们串起来,上边罩上防雨布,一辆车一昼夜只收一角钱,但每晚要起来3至4次取车。最忙时,我还请乡下的父母来帮忙呢。我儿子每逢节假日还弄些小人书借给旅客看,每本收两分钱。每年春节,孩子们就在门口卖年画,尽管卖不了几个钱,但总算也有个收入。所以再苦再累,大家的心里还是感到很开心的。
随着国家的发展,我爱人和两个孩子的户籍也转到了市区,后来他们在市区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我们也离开了南通港。
南通港最兴旺时期,我们在那里服务了旅客,也为了生存而没日没夜地工作。那段经历让我们终生难忘。